喜贺南方学员囊括19年省委、省政府、工商、监狱等热门职位状元
您的当前位置:南方公务员考试网 >> 时政热点 >> 正文内容
广东省委十届三次三全会精神
本文转载自:〖无〗    发表时间:〖2008-09-07〗   本文作者:admin   浏览次数:2134

广东省委十届三次三全会精神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继续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发展新观念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率先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创造了体制机制先发优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许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了排头兵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科学发展新时代,我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东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探索科学发展模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贡献。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新观念,坚决突破影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和体制机制障碍,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闯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一)必须全面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从片面追求总量和速度的观念中解放出来。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发展是第一要义,发展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的规定性,确立发展的科学内涵。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克服仅用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衡量发展的观念,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针对性。

(二)必须全面把握现代化的综合价值取向,从单一的经济价值取向中解放出来。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在内的全面发展过程。实现现代化,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还要建设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和谐社会。要改变把发展经济作为唯一工作任务、把物质富裕作为现代化最高价值取向的片面认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全面实现现代化。

(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重物轻人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发展经济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破除重生产轻生活、重发展轻环境、重物轻人的观念,加强人文关怀,坚持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必须创新发展模式,从粗放型的发展路径中解放出来。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和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与粗放型增长相适应的某些发展路径和思想观念,随着发展阶段和形势的变化,有的已经成为影响科学发展的障碍。忽视资源环境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要改变对传统工业化模式的依赖,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律和经济规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必须发扬积极进取精神,从小富即安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改革开放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重构了社会利益格局,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活力。但既有的利益格局和小富即安、自满自足的思想,也削弱了一部分人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要勇于自我变革,主动调整不合理的既得利益,自觉打破狭隘的利益格局,强化忧患意识,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增强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的新动力。

(六)必须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从过分依赖地缘优势及习惯于在本行政区域配置资源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广东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地缘优势和市场经济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面向未来,增创我省发展新优势,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谋划发展,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新趋势,统筹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七)必须增强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责任感,从先富帮后富责任意识不强的被动状态中解放出来。先富帮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制度安排和相对发达地区的政治责任。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没有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要把促进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作为检验广东能否实现科学发展和考验各级党委、政府能力的重要标准,增强先富帮后富的政治责任意识,发挥制度优势,促进区域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全省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八)必须认清民主法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保障,从不重视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意识中解放出来。民主与法制是社会主义的基石。人民群众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和受益者,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民主权利,加快制定促进科学发展的法规,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调动人民群众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科学发展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纳入法制化轨道,形成科学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和社会共同意志,确保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并长期坚持下去。

上述新观念,是全省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的重要成果,也是我省今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基础。当前,解放思想已经成为广东的主旋律,解放思想的良好社会氛围正在形成。实践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要坚持求真务实,积极推动将解放思想形成的共识,转化成政策、措施、制度和法规,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全过程。

二、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总体要求和战略目标

(一)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解放思想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切实提高国际竞争力,切实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切实提升民生质量,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切实建立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二)战略目标。坚持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努力建设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

力争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基本建立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率先走出一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相协调的科学发展道路,全面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基本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全面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基本形成,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现代服务业区域中心、亚洲发达的城市区域。

——基本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经济增长水平相适应,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基本建成平安和谐广东。

——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协调,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城乡区域基本实现协调发展,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宜居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基本形成统筹兼顾的新机制。科学发展的若干重大关系基本理顺,统筹兼顾的利益协调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总揽全局、科学运筹、兼顾各方的工作格局得以确立。

(三)基本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坚持相信群众,遵循规律;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

三、树立世界眼光,提升国际竞争力

大力推进经济国际化,抢抓经济全球化发展新机遇,加快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增创国际竞争新优势。

(一)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勇当参与国际竞争的先锋。遵循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与国际产业分工变动规律,把握新一轮国际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机遇,统筹省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提升广东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适应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增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充分借鉴香港的国际化经验,以加强粤港澳合作为纽带,在外经贸发展方式、区域经贸合作及引进来走出去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拓展我省自主参与全球生产、流通、分配的途径,推动重点产业和商贸领域的国际合作,改变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的格局。

(二)构建粤港澳紧密合作区,增创国际竞争新优势。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以互利共赢、平等协商为原则,创新合作思路和方式,注重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全面推进粤港澳紧密合作。加大CEPA在广东先行先试的力度,深化粤港澳产业转型升级合作。发挥港澳在我省产业优化升级中的桥梁作用,将港澳与广东的优势相结合,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提高我省的国际竞争力。推进粤港澳金融合作与创新,建立更紧密的区域金融协调与合作机制。加强三地空间和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协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进口岸查验模式改革,促进粤港澳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全面交流合作,实现三地人员、资金、货物、信息等要素便捷流动。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和港澳周边城市在粤港澳合作中的先导作用。

(三)创新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方式,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推动对外经济贸易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向上游拓展,向下游延伸,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增加国内采购和深加工结转业务,扩大产品内销,带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加快工业制成品向中高端转型,逐步提高服务贸易比重。对外贸易要坚持以质取胜,调整优化进出口结构。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主动承接新一轮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积极吸引世界500强及国内有关行业的百强企业把技术水平更高、附加值更大的产品和项目落户广东。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境外加工贸易和合作开发资源,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完善鼓励政策和协调机制,健全对外投资服务体系。实施国际产业、跨国公司、开放人才培育工程,支持广东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国际市场,支持一批企业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的跨国经营企业。推动外向型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注重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四)以加强东盟合作为重点,推进区域经贸合作。按照合作共赢、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政府定期会晤机制和民间交流合作机制,推进与东盟贸易、资源开发、工程承包深度合作。扩大我省优势特色产品对东盟出口,鼓励企业到东盟投资办厂。务实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挥广东在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合作中的桥梁作用。扩大粤台经贸交流,推动粤台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和物流业等合作。

四、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制造与创造相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配套,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努力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建立既与世界接轨又有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切实转变重制造轻服务的观念,把现代服务业培育成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金融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外包服务业、商务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总部经济等。加快建设金融强省,构建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壮大信贷、资本、保险市场和地方龙头金融企业。重点建设一批枢纽型现代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汽车、钢铁、石化和船舶制造等产业,重点建设重大成套和技术装备制造基地。优先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节能与新能源、海洋生物等高新技术产业,鼓励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制定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标准。

(二)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广东。制定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实施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打造一批抢占产业技术竞争制高点的跨国大型企业,鼓励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制订行业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创新思路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作用,加强有广东优势的支撑自主创新的基础研究。深化省部产学研合作,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企业科技平台建设。构建国际科技合作新体系,建设粤港澳联合创新基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实现从知识产权大省向知识产权强省跨越。构建社会化、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探索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完善风险投资的体制机制,发挥政府采购扶持自主创新的作用。加强自主创新地方法规体系建设,修订《广东省促进科技进步条例》,制订《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条例》,制订并定期考核公布广东创新指数。

(三)打造数字广东,占领经济社会发展制高点。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政务、商务、生产、生活等领域的信息化,促进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信息环境全面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产业优势,推进产品开发、设计及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与自动化。实施装备制造数字化工程,推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全力推进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实施网络民生、网络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在线化三大工程和数字家庭普及计划。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加快农村信息化,缩小数字鸿沟。支持建设国家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率先推进物联网的发展,打造全国电子商务中心。加大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力度,在全国率先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打造无线宽带城市群。推广低成本实用通信技术和服务。加强信息化立法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四)加快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广东新一轮发展。高水准制定基础产业发展战略,适度超前规划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优化整合机场、港口建设,大力兴建轻轨、铁路、高速公路、航运、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工程,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资源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优化广东的投资环境,吸引要素资源特别是优势资源向广东聚集。

五、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构建区域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新格局

推动由按行政区域配置资源向按经济区域配置资源转变,优化发展中部,振兴发展东部,开拓发展西部,扶持发展北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走出一条有广东特色的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的新路子。

(一)加强分类指导,统筹促进区域互动发展。按照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和理念,珠三角重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高技术产业研发制造和新兴产业创业基地,国际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区域性金融、会展、航运、物流和贸易中心。东西两翼地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临港工业、装备制造业和旅游业。粤北山区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制造业和资源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业,建设生态保护区。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区域经济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良性互动格局。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沿海、沿江和沿高速公路经济发展带,环珠三角产业转移带,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规划建设,在各区域内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制定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完善和落实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挂钩帮扶机制,加大对口帮扶力度。建立促进全省区域互动协调发展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机制,实现区域互动协调发展制度化。

(二)加快推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提高珠三角区域辐射引领能力。创新珠三角合作协调机制,探索用城市联盟等方式,推动珠三角区域合作向制度化方向发展,实现有序竞争,共赢发展。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广州要成为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国际商务会展中心、亚洲物流中心、国内先进制造业基地、华南科技创新中心;深圳要成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创新型城市,成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化城市。提高珠三角城市化水平,规划建设珠三角大都市圈,打造亚洲发达的城市群。统筹区域发展重点,科学引导产业布局。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分工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增进互利共赢,推进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一体化,推动同城化发展,进一步增强珠三角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全省经济发展发挥引擎作用,增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出台推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政策。

(三)腾笼换鸟、造林引凤,促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加快珠三角低端产业转移,腾出发展空间,创造优良发展环境和产业配套环境,吸引承接高端产业和人才。加强规划引导,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劳动力布局。提高珠三角产业准入标准,制定珠三角淘汰类、限制类和鼓励发展类的产业政策。省财政加大对双转移的投入力度。继续扶持建设东西两翼及山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在已认定的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基础上,重点建设1-2个大型产业转移园区。加强转移就业的公共服务,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制定优秀进城务工农民入户政策,促进农业人口合理有序转移。

(四)创新发展战略和扶持方式,实现东西北地区发展重点突破。东西北地区之间和区域内部,要实行非均衡协调发展,提高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度,实现重点突破。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实力,以城市发展带动区域发展。做大做强专业镇,做大块状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创新扶持方式,对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要从单纯扶持经济增长向同时扶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缩小生活水平差距转变。改革重点扶持机制,采取竞争扶持方式,调动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完善激励型财政政策,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山洽会合作机制,扩大合作领域。加大东西北地区交通、能源和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创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硬、软环境。加大东西北地区干部培训和交流力度。

(五)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的要求,逐步建立广覆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行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加快推进农田适度规模经营、有序推进农民向城镇转移,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探索建立政府补贴的农业保险体系。鼓励各地进行农村土地流转的探索,鼓励有条件的市探索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实施万村百镇整治工程,治理村镇环境卫生。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积极发展特色、效益和生态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制定和实行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等的转移支付,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标准化改造、农村水利工程和农村环境卫生等建设投入。大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在佛山、东莞、中山等市以及有条件的地区先行试点,积极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六、以打造宜居城乡为载体,建设美好家园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宜居广东,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一)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建设优美城乡环境。统筹规划城乡空间布局,建立全省空间规划协调机制,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城乡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为支撑的空间规划体系,逐步推进三规合一。实现规划全覆盖,由城市延伸到镇村,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环境保护、卫生保健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城市建设要突出特色,保护具有区域特色民族风格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城乡建筑。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改造,优化用地布局,节约集约土地,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示范省。理顺城市管理体制,重点加强对城乡结合地以及城市交通、供水、供电、供气和通讯的管理,加强城市综合执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二)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青山、绿水、蓝天是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标志。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从软约束硬约束转变。严格实施环保规划,全面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加大珠三角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协调联动治理灰霾天气,加强东西两翼沿海地区重大产业发展的污染控制,构筑山区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以森林、土壤、水、大气为重点,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建设省立(生态)公园,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大对生态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力度。加强地表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对饮用水源、生态敏感区的保护。设立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抓好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009年底前珠三角地区的中心镇、东西两翼和山区的县城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快建立珠三角大气复合污染防治体系,粤港澳共建绿色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加大珠三角污染和高耗能行业污染的防治力度,防止污染向山区和农村转移。构建环境监测预警和执法监督体系,提高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流域、区域污染治理联防联治机制。建立和完善流域、区域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三)加强节能减排,营造优质洁净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乡必须节约能源资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制订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发展水能、海洋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制度。建立健全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实行节能减排责任追究制和问责制。建立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收费制度,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推行节能节地减排工作排名制度。

(四)开展宜居城乡创建活动,提升优美环境建设水平。以建设美好家园为目标,开展宜居城市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创建活动,通过示范带动、科学考核、动态管理等手段,形成政府推动、部门协作、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创建氛围。努力在全省建设一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群众充满幸福感的宜居城市、城镇和村庄。

七、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重点,全面提升民生质量

坚持民生为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幸福安康,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一)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争到2012年,实现城乡居民总收入比2007年翻一番。全面建立与经济发展及物价增长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加快最低工资标准法制化进程。推进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国有企业职工薪酬制度,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收入福利水平。构建创业服务平台,以创业带动就业。落实涉农补贴到户政策,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建立健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合理调节地区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差距。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建立收入分配联席会议制度。

(二)加快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网。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政策体系,促进社会福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探索财政补助、国有资产收益划转等多渠道社保资金筹集方式。改革养老保险省级调剂金办法,强化富裕地区支持欠发达地区的责任机制。2009年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省内无障碍转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探索以个人账户为核心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人人享有养老保障。全面推进城镇基本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加快实现全民医保。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城乡医保一体化管理。健全以低保和救灾救济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以优抚和退役士兵安置为重点的优抚安置,以服务老年人、残疾人、孤儿为主的社会福利服务三大保障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调整低保标准。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依法落实农村五保、城镇三无

关于我们 | 汇款方式 | 考试培训 | 辅导资料 | 行测信息 | 申论信息 | 面试信息 |南方公务员博客 | 网站地图 | sitemap
   

国家公务员考试 | 广东公务员考试 | 广州公务考试 | 深圳公务员考试 | 广东选调生及公遴选 | 事业单位招考

南方公务培训中心总部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路576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西校区实训楼516

联系电话: 020-85217183、18922251193

Copyright © 2007-2024 南方公务考试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20522号

       
  • 电话咨询

  • 020-85217183
  • 020-85213838
  • QQ交流群

  • 310206975
  • 25595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