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贺南方学员囊括19年省委、省政府、工商、监狱等热门职位状元
您的当前位置:南方公务员考试网 >> 时政热点 >> 正文内容
2012年广东省、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本文转载自:〖无〗    发表时间:〖2012-05-31〗   本文作者:admin-L   浏览次数:2063

2012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
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我省转型升级与改善民生互促共进、推动科学发展取得新成绩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省政协的支持监督下,省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提出的新要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和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认真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大力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5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50500元,增长8%.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达13668亿元,增长15.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14亿元,增长2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97元,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372元,增长18.8%,实际增幅创1983年以来新高。8年来城乡收入比首次缩小到3倍以内。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基本完成,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
)有效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大解决突出问题工作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
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的协调性增强。深入推动广货全国行,支持企业建立国内营销网络,加强泛珠合作,内销比重提升。消费市场保持畅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247亿元,增长16.3%。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民间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先进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省重点项目投资任务顺利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6933亿元,增长17.6%。成功组织与中央企业、知名民企、世界500强三场重大招商活动。出口总额达5319亿美元,增长17.4%,占全国1/4强。
物价涨势得到初步遏制。加强市场供应和价格监管,发挥价格调节基金作用,实施农超、农校等产销对接,推进蔬菜大棚、冷藏设施和平价商店建设。向低收入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5.3亿元。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各种所有制经济稳步发展。落实小型微型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完善融资等公共服务体系,预计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1.8%,提高5.2个百分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新进展。外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稳步发展。
(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经济增长质量效益有所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在全国率先推动出台实施自主创新促进条例。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增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深化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全年合作项目5700多项,新增产值2760亿元。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在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科技专项152项。新增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质检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和科技孵化器。质量强省建设取得新成效,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居全国前列。发明专利授权量、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获中国专利奖金奖数和驰名商标数均居全国第一,《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占全国的5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30%。专业镇转型升级加快。引进第二批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500强项目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5.149.745.2。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53.4%。积极推进广州、深圳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扎实推进,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6.3%,提升0.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技术提升、规模扩大、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形成新型显示、软件、新材料和新一代通信等4个年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优势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海洋经济总量居全国首位。旅游总收入占全国1/5强。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全面增产。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民生水利建设扎实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基本完成。农技推广示范县、农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新成效,农业科技装备建设得到加强。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动植物疫情防控有力有效。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现代渔业快速发展。
节能减排和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明显。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稳步开展。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可望完成年度指标。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成效突出,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补充耕地任务。三旧改造有力推进,节地率达48%.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扎实有效。全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和地级以上市城市空气质量全部达标,主要江河及珠三角河网区干流水质进一步改善,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加大。林业生态工程有效推进,森林覆盖率达57.2%
(
)深入实施双转移与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以产业转型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双转移成效显著。加大腾笼换鸟力度,扎实推进各地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共建模式。东西北园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增强。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3468亿元,增长77.5%。培训农村劳动力85.5万人,转移就业137.6万人,18.6万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城镇。
以一体化为主轴提升珠三角综合竞争力。积极实施珠三角五个一体化规划。广佛同城化步伐加快,三大经济圈分别实现年票互通,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稳步推进。召开巡回检查讲评会,推动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珠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60%,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发展。
东西北地区发展提速。编制实施东西北三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大会战扎实推进,揭阳潮汕机场顺利建成通航。粤东能源石化产业、粤西临港重化工业、粤北资源型产业加快发展。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主体功能区规划试点工作和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设初见成效。
城市化进程加快。出台实施《关于提高我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意见》。以绿道网为抓手推进宜居城乡建设。珠三角新建城市绿道网2828公里,东西北地区绿道网建设启动,全省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3平方米。城市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设施不断完善。探索大运量公交导向开发模式,完成珠三角城际轨道第一批站场土地综合开发规划。中心镇集聚、辐射能力加强。名镇名村示范村创建工作有效推进。全省城镇化率达66.5%

                ()深化体制改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行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富县强镇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深入推进,县级行政体制改革进展顺利,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完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创新审批方式试点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取得新进展,在全国率先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和法定机构改革试点。
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调整改革省级以下财政体制,稳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县级财政保障机制,激励型财政政策逐步健全。规范政府投资管理,推行省级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和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深化农信社改革和城市商业银行重组改革。国有企业集团整体上市工作稳步推进。珠三角地区率先探索城乡一体化改革,山区县农村综合改革顺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华侨农场改革取得新进展。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加快。广播电视网络整合取得突破性进展。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成立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文化市场专项整治深入开展。
社会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成立省社会工作委员会,出台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及七个配套文件。社会组织登记管理进一步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专业社工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发展迅速。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村社区建设扎实推进。村居民自治制度不断健全。
(
)外经贸转型发展成效明显,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升。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动外经贸稳定发展、转型升级。
进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坚持稳定出口和促进进口并重,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扩大鼓励进口产品和技术目录覆盖面,推进通关便利化,积极应对贸易摩擦。进出口总额9135亿美元,增长16.4%
外经贸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贸易方式结构、主体结构、市场结构和商品结构持续优化,预计一般贸易出口占全省出口比重25年来首次突破1/3。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委托设计+自主品牌生产方式加工贸易出口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近40%
利用外资水平提升。围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对外招商引资,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47亿美元,增长41%。投资总额过亿美元的大项目、高技术产业项目明显增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大幅增长。
粤港澳台合作和对外交流合作再上新台阶。落实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广州南沙粤港澳合作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快,深港前海合作区建设扎实推进,珠海横琴新区开发有关政策获国务院批复。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等跨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顺利。粤港澳服务业合作成效明显。粤台合作进一步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取得新成绩,侨力优势进一步发挥。
(
)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幸福广东建设初见成效。编制实施幸福广东指标体系,加大民生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省财政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支出达4233亿元,占支出总额的63%。十件民生实事圆满完成。
就业和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17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6%.城乡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健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扎实推进,新农保覆盖面大幅扩大。城镇全民医保成效突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8%,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以上。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完善,城乡低保标准达到1500元以上。继续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快发展。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新开工保障性住房任务。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口计生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教育强省建设加快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欠发达地区乡镇中心幼儿园规范化建设全面铺开,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推广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凭积分免费入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建立。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步伐加快。代课教师问题基本解决,90%的县(市、区)基本实现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城乡社区群众文化设施扩大覆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显著加强,获多项国家级文物年度奖。成功举办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活动。广州、江门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全面实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得到加强。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实力提升。成功举办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完成国家下达的人口控制计划。实现广东妇女儿童十年发展规划目标。参事、文史工作取得新成绩。国防建设、军民共建、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宗教界服务社会成效明显。
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成效显著。累计落实帮扶资金超130亿元,扶持贫困村发展经济项目1.8万个,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85%的农村贫困户提前一年实现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的脱贫目标。成功举办第二届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援疆援藏和对口帮扶工作扎实推进。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基层综治信访维稳力量有效整合。流动人口居住证适用覆盖面扩大。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创新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应急管理能力有新提高。推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下降。监狱劳教、律师公证、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戒毒康复等工作扎实开展。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共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17件,全国政协提案13件;省人大代表建议648件,省政协提案651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7项,制定及修订政府规章13项。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坚持依法行政,政务公开、网络问政有效开展。行政复议、行政应诉、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继续加强。六五普法深入开展。监察、审计工作扎实推进,惩防腐败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省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离不开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向驻粤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改革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制约我省科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又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经济增速缓慢回落与物价仍处高位相互交织;外贸进出口增长下行趋势明显;基础设施投资下滑;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节约集约用地压力较大;改善民生任务艰巨,社会管理难度加大;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

二、2012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关键一年,我们将迎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做好今年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依然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不确定性上升,国际市场陷入低迷,保护主义倾向更加突出,能源资源竞争日益激烈,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并存。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面临较严重下行压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为迫切。综合分析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我省正从规模扩张主导的经济高速增长期转入结构调整和质量效益主导的经济平稳增长期。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变化,一方面对我国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另一方面又有利于我们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国内外环境和自身发展阶段变化,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坚定信心,因势利导,扬长补短,趋利避害,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增长,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不断增进社会民生福祉。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和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继续解放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努力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着力健全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着力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增长,提高发展质量,朝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扎实迈进,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5%,人均生产总值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进出口总额增长7.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45.5%;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6.5%;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48.5%22%;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1.9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99%,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2.3%2%2.5%2.2%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
)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增长。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深入推进广货全国行,着力开拓辐射能力强的省(区、市)和二线重点中等城市市场。加快省外广东商贸城、广货展示中心和广东商品国际采购中心等平台建设,深化泛珠合作,完善内销网络。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降低商贸物流成本。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流通体系。逐步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拓展绿色、健康、文化、网络等新型消费,打造珠三角高档品牌消费圈。深入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扩大旅游综合消费。有力开展打击欺行霸市、打击制假售假、打击商业贿赂和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监管体系三打两建行动,整顿和改善市场环境。
促进投资平稳增长和结构优化。有效扩大投资需求,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今年安排省重点项目280项,年度计划投资4000亿元。继续加大对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重点项目、三农、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资。努力扩大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投资。继续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比重。抓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环境保护、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等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投融资,切实扭转基础设施投资下滑局面。立足扶持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重大项目、重点在建项目。继续做好省级政府自行发债工作。合理调节房地产建设投资规模。
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运用广东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等先导性指标提高预测预警水平。加强财税运行科学分析,推动涉税信息交换与共享,提升财政税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加强煤电油气运综合协调。编制重要物资储备规划,布局建设重要物资储备基地。
构建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实施差别化政策,扶优扶强,促进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推动各级各类综合服务机构发展,加快建设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中小微企业政务服务体系,开展中小微企业服务推广日活动。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健康发展,推广区域集优债和集合票据,推进中小企业上市梯度培育工程。加强政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健全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体系,继续实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重点扶持中小民营科技企业。
稳定物价总水平。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推动蔬菜大棚、冷藏设施和平价商店网络化、规模化发展。搞好商品产运销衔接。加强价格调节基金征管。完善低收入群众临时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强化价格监督检查,规范价格秩序。加强房地产调控,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
)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完善区域创新布局,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形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管理部门等多主体协同创新体系。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质检中心和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健全公共创新平台体系。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建设现代服务产品超市,启动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和完善政府创新投入的统筹使用、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估制度体系。
深化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完善省部院会商机制,争取更多创新资源和重大科技项目落户广东。推动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扩展产学研合作领域和范围,深化与央企所属科研院所合作。
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强与国家科技项目对接配套,重点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充分发挥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的作用,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在建筑、交通、照明等领域实施节能减排重大科技行动。在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组织实施社会发展科技项目和示范工程。
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强海()外人才智力引进,做好引进第三批高层次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工作。抓好南粤百杰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使用环境,强化科技奖励和股权激励,完善高层次人才住房、子女入学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服务和管理体系。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今年省财政用于引进创新和科研团队、领军人才专项资金从4.2亿元增加到8.5亿元。

()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出台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会展、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现代旅游、健康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围绕发展实体经济,着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质量和比重。推进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发展金融后台服务。发展第三方物流、保税物流和国际物流,实施物流标准化服务示范工程。加快三网融合,大力发展信息传输和技术服务、内容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加强科技研发、节能环保、质量检测等专业技术服务。支持跨国公司、中央企业、大型民企在粤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和研发中心。培育企业管理、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等专业服务,提升发展专业会展。做大做强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广告创意等创意产业,打造粤港工业设计走廊。推进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和旅游强省。鼓励发展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产业。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社区服务等传统服务业。
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高端电子信息设备、汽车制造、大型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城际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数控装备、先进医疗器械和现代农机等装备制造业集约化、高端化发展,构建核电、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体系,做强做大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钢铁产业上大压小、淘汰落后产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湛江钢铁生产基地。推进中科炼化一体化等石化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延伸石化产业链,规划建设若干规模化石化产业园区。深入推进质量强省建设,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推进两化融合牵手工程,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采取一镇一策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
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科学规划,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有序竞争的合理布局。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应用示范项目,完善标准体系,促进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大市场需求培育力度。以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为重点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联盟,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推动云计算、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有序加快发展。推进与国家联合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支持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充分发挥其发展知识经济的引擎作用。
加快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全面部署海洋综合开发和区域合作,推进海洋战略资源开发,制定和实施临港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做强港口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打造现代产业黄金海岸。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建立区域性海洋生态保护体系,建设一批海洋保护区。开展海域环境容量评估,强化海洋污染防治。推进集中集约用海和科学围填海,探索海岛开发模式。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提高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水平。编制广东海洋经济地图,办好第二届海洋经济博览会。
推进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引导资金、人才更多投向实体经济。以高新区为重点加快科技金融创新试点。完善创新创业投融资服务体系,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培育发展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实施青年领军企业上市孵化工程。力争我省国家级高新区开展新三板扩容试点。以土地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三资融合新模式提升发展园区经济。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推进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建设。建设区域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加大对重大产业项目和优势企业兼并重组的金融支持。

 ()切实加强三农工作。
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涉农资金监管制度,加强资金使用跟踪问效。完善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配套政策。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扶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强化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实施农田水利万宗工程、千宗治洪治涝保安工程、千里海堤加固达标工程、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现代化水利系统。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标准鱼塘渔港,实施耕地地力培肥工程。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出台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扶持政策。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稳产增产。优化农业结构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现代农业装备,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完善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提高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落实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强化重大动植物疫情监测和防控。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推进珠三角农村综合改革,全面铺开山区县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华侨农场改革。积极探索农业投入新机制。加快完善农业行政执法体制。加强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创新林地林木权属管理机制。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坚定不移推进双转移。集中资源优先扶持产业转移重点区域、重点园区和重点产业建设。创新竞争性扶持方式,坚持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末位淘汰制度。建立健全政府、产业转移工业园、行业协会三结合工作机制。围绕主导产业、特色资源招商引资,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引导入园企业提高投入产出率和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促进园区集约高效发展。科学规划区域劳动力转移布局,继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
完成珠三角四年大发展目标任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运营一体化,重点加快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及公路网建设。推进高速公路不停车电子收费,实现珠三角年票互认、公共交通一卡通及广佛肇、深莞惠通信一体化。加强三大经济圈内外产业协调,打造基于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化协作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实行社会保障一卡通
推动东西北地区跨越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县县通高速公路。推动粤东、粤西建设以石化、钢铁、能源生产为主的沿海重化产业带,发展特色经济、海洋经济和现代农业。推动粤北地区发展生态型、循环型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制造业集聚区和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推进汕潮揭、湛茂阳都市区一体化发展。实施反哺工程,鼓励引导东西北地区在外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推动环珠三角地区加快对接珠三角,促进粤东融入海西经济区、粤西融入北部湾经济区、粤北融入南岭生态区。
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科学修编城乡总体规划,努力探索符合广东实际的文明、宜居、承载力和可持续能力强的城市化道路。与港澳携手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科学开发、从容建设广州南沙等城市新区,积极稳妥推进旧城区更新改造,注重彰显城市新建筑岭南文化特色。复兴岭南历史文化街区。推进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智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城市发展投融资机制,推进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试点。加强中心镇建设,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
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制定实施与主体功能区建设配套的政策措施及绩效评价考核办法。推进清远、增城、云安等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支持韶关、河源、梅州相关县()开展南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与保护。推动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融合衔接。

()促进外经贸战略转型和平稳发展。
全力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落实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加快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及东莞试点城市建设。探索推进电子围网建设,加快外经贸、海关和加工贸易企业三方电子化联网。支持加工贸易企业不停产转型、扩大内销、延伸产业链。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发展和管理创新,探索进口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两仓整合、双向运作模式。
促进进出口协调发展。支持企业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重点扶持一般贸易、高新技术、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加强中小外贸企业信用融资平台建设,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加强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自主国际品牌示范区建设。完善促进进口政策体系,引导企业扩大进口鼓励目录中的关键技术、先进设备和资源型产品。建设大宗商品进口专用码头和若干进口商品交易中心。推进通关便利化。
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并举。集中精力抓好重点优质外资大项目引进,妥善解决项目布局和大项目落地问题。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培育本土跨国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并购获得国外关键技术、资源和原材料。加大国外广东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加快建立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
深化粤港澳台合作和对外交流合作。深入实施CEPA和服务业开放先行先试政策,促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快建设广州南沙粤港澳合作综合示范区和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粤港澳服务业合作示范区。推进港珠澳大桥等跨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港澳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新平台。支持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推动粤港澳金融IC卡的运用。打造粤港澳国际知名旅游区。加强粤台交流合作。深化与东盟合作,办好广东与东盟华商合作交流会。进一步发挥外事、侨务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强化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监察。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前置审核制度。优化能源结构,淘汰高能耗、高排放落后产能。抓紧出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实行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健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严格用能管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试点。发展环保产业。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抓好建筑、交通、商贸、公共机构和农村等非工领域节能,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建设低碳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
狠抓环境保护。严格环保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进规划环评。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饮用水源水质保护和跨界河流水质管理,强化区域流域污染联防联治。新增80万吨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加快推动各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实现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实施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防治大气复合污染。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将细颗粒物(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强化重金属、固体废物、放射性污染、光污染和噪声污染防治。完善环境监测预警和执法监督体系,强化环境风险防范。
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严格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推动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新机制,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三旧改造,促进闲置土地重新开发利用。推进数字城市、数字广东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合理开发和保护矿产资源。
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推进绿道网、珠江洁净水系、生态景观林带、北部绿色生态屏障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建设现代林业强省,增加森林碳汇。抓好自然保护区示范省建设,强化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湿地生态保护。抓好城市增绿工作,推进森林围城进城。继续以珠三角尤其是广佛地区为重点推进珠江水系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开展生态示范、生态文明和宜居村镇创建活动。抓好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向社会放权力度,编制实施政府转移职能目录和政府购买服务目录。扩大大部门制改革试点。开展新一轮县镇扩权试点,建立完善富县强镇动态扩权机制。在部分地级以上市城区开展城市行政层级扁平化改革试点。继续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制定省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办法。加快推行公务员聘任制。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完善政社协同治理机制。
推进财政、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激励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健全县以下政权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深化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预决算及三公经费公开。探索保险资金以股权、债权投资方式参与大型项目建设。继续推动农信社市场化合作和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村镇银行,推广扶贫贷款。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积极发展保险业。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新机制和金融风险预警预报机制,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制定省级政府投资管理暂行办法。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和战略合作。加快完善公司制和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董事会运作。推动优质资源向主营业务、重要子公司集聚,加快退出低效、无效投资和长期亏损业务。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主业资产整体上市。推进国企重大投资决策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推动住房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组织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建立以廉租房、公租房为主体的新型住房保障制度,实行实物配租与租赁补贴相结合,建立以需定建、分类保障、轮候解决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供给制度。创新公租房建设模式,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确保用地供应。改革分配管理制度,促进保障性住房资源公平分配和良性循环。健全统筹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疗保险管理服务试点,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筹资与待遇水平调整机制。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办法,放宽准入限制。依法加强监督管理,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加强社工队伍建设,拓展社会工作人才服务领域。
深化资源要素市场改革。稳妥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适时实施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健全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稳妥推进公益公用价格改革。推进省内公路收费站撤并工作,年内取消全省政府还贷二级普通公路收费。抓紧研究取消公路收费的相关问题。深化土地、技术、劳动力市场等改革。

 ()全面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炼新时期广东精神,实施幸福文化培育工程,开展崇尚道德、诚信广东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公民法制观念。推广中山全民修身行动试点经验。推进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设。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建设学习型社会。
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推进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和免费开放。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深入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开展文艺下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村入户。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岭南传统文化。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完成市县两级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和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实现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全省一张网。重组整合新华书店。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创新文化管理方式,加强行业管理和自律。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南方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珠江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圈等,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知名品牌。加快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网络音乐等文化产业。开展文化消费补贴计划和国民文化消费卡工程试点。建设文化会展、交易和投融资三大平台,创新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以经济交往密切的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推动文化走出去

 ()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深入实施南粤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健全城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开展全民技能提升储备培训。实施扶创业带就业计划,推进创业型城市(县、区)创建。建设国家级职业能力开发评价示范基地。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强化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支付执法检查。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开展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加大教育投入,新增财力优先保障教育支出。推动学前教育扩容普及和幼儿园规范促优。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全面推进中小学规范化学校建设。启动建设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发展工程。建设南方重要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实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工程。推动粤港澳和中外合作办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加快统一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和比例。健全省级养老保险调剂办法。实现新农保全覆盖。推进医保城乡统筹,推动外来务工人员、失业人员等重点人群参保。完善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探索建立省级统筹制度。积极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推行生育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和灾害救助标准。
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实施重大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加强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建设和重大疾病防治。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调整省级增补药品目录,将村卫生站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扎实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扩大试点范围。促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启动省级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完善城乡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扩大治未病试点范围。
完成扶贫开发双到任务。认真实施省扶贫开发条例和实施意见,实现3409个贫困村、37万贫困户基本稳定脱贫。推进产业扶贫,发展一村一业。推进金融扶贫,扩大贫困村小额贴息贷款和农民互助资金试点范围。加强科技扶贫、智力扶贫。加快水库移民安居工程建设。继续办好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抓好援疆援藏及对口帮扶工作。
做好人口计生、体育、民政、民族宗教等工作。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均衡发展。落实妇女、儿童发展新规划,切实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加强校车交通安全管理。完善体育设施,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抓好伦敦奥运会备战和参赛工作,做强体育产业。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做好残疾人工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改进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做好人防、统计、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
推进平安广东建设。健全动态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和多发性犯罪。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集中整治。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走私贩私、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深化社会管理创新,推进警务信息化建设。做好信访、调解工作,健全矛盾排查调处和权益保障等机制。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面推行一证通制度。强化和改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引导企业加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加强社区矫正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管理服务。强化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监管,严格食品市场准入,深入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加快气象现代化试点省建设。健全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
各位代表!今年省财政将投入446亿元,集中力量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新增城镇就业12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0万人,促进创业10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0万人。二是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14.39万套(),新增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7600户。完成10万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1374户渔民安居住房建设和700个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村庄1.5万贫困户搬迁安置任务,完成华侨农场危房改造5000户。三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落实新农保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财政资金安排。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水平由200元提高到240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70%左右。城乡居民医保年度累计最高支付限额提高至10万元,提高重大疾病保障水平。建立农村退役士兵老年生活补助制度。解决下乡知青的养老保险问题。四是深入开展价格惠民。向全省城市低保对象一次性发放每人450元、农村低保对象每人350元、优抚对象和建国前老党员每人510元的临时性生活补贴。提高城乡低保补差、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和优抚对象等群体的补贴标准。落实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成品油价格、农作物良种等各项补贴。推进平价商店进社区进乡镇,确保全省平价商店不少于3000家。五是优化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立长效稳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收支差额奖补机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扩大到30%的县()。支持欠发达地区建设50个以上临床重点专科、转岗培训425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为全科医生。支持欠发达地区开展待孕夫妇地中海贫血干预项目以及免费孕前检查。六是推进文化惠民。扶持欠发达地区新建、改扩建或完善设施设备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4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00个,城乡社区文化室1000个。建设7815家农家书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完成24万场农村和外来工电影放映任务。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新建乡镇农民健身工程129个。支持欠发达地区免费开放图书馆、文化馆。七是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支持欠发达地区建设250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和500所村级幼儿园;建立学前教育助学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给予补助。引导和扶持欠发达地区建设1000所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提高城镇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补助政策。投入5亿元用于教师队伍建设。八是强化养老助残服务。新建20个养老福利机构,为社会养老提供8000个床位。建设15个省级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对福利院残疾老人、五保、低保家庭残疾人及有需求的其他残疾人等提供免费或低偿康复器具装配服务。九是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生活条件。新增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0万。将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城镇政策适用范围扩大至在粤务工城乡劳动者,对在申请入户地长期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给予加分。制定配套政策,将所有高级工以上技术职称外来务工人员88.3万人列为今年入户城镇对象。资助1万名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入读高等院校。取消流动人口治安联防费。十是抓好食品安全。建立健全覆盖省、市、县并逐步延伸到乡镇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评选设立1万家食品企业和5000家市场、大中型超市食品安全示范点。

(十一)推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落实其各项决议、决定并定期报告工作。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认真办理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落实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伐,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推进市县领导干部法制培训,支持珠三角九市创建法治政府示范区。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完善行政争议调解、依法行政考核制度。强化对行政审批许可行为的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建立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听证和决策跟踪反馈机制,促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强化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深入开展六五普法。
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加快综合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政务服务方式,优化政务环境。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建立健全涉企服务体系。推行行政审批一站式集中办理,加快建设省级网上审批服务平台。加快政务、厂务、村务公开,重点推进重大建设项目、政府招标采购、产权交易、土地交易等信息公开改革,促进权力公开规范透明运行。开展政府绩效管理试点,提升工作效能。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加快预防腐败信息系统和电子监察综合平台建设。加强政府层级监督,自觉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施行政府重大决策事项廉政风险评估制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和防止利益冲突机制。巩固扩大小金库专项治理成果,继续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大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失职渎职案件问责力度,规范问责范围和程序。加强行风政风建设和纠风工作。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精简会议文件,严格控制各类评比、论坛和庆典活动。
各位代表!切实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们的光荣历史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解放思想,锐意创新,艰苦奋斗,扎实工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戮力同心、团结奋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2012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和2011年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我市科学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依法行政,积极履行职责,和全市人民一道,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严重自然灾害等严峻挑战,全力调结构、促转变、谋发展、惠民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市十三届人大各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五年来,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1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80亿元,同比增长11%,2006年的1.8倍。预计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65亿元,同比增长18.4%,其中,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60亿元,同比增长18.1%,分别是2006年的2.3倍和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20亿元,同比增长16.5%,2006年的2.4倍。预计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5800亿元和17800亿元,是2006年的1.93倍和2.05倍。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坚持产业高端发展,全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预计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140.257.7 调整为2011年的1.636.961.5.金融保险、商贸会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5%,2006年增加3.7个百分点,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特征更加凸显。汽车、造船、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预计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750亿元,同比增长12.5%,2006年的2倍。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预计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31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2006年提高10个百分点。都市型现代农业稳步发展,预计农业总产值349亿元,同比增长3%.市属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成效显着,经济效益提高。

民营企业健康发展,预计2011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75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8.4%,同比增长11.5%,高于全市经济增速0.5个百分点。退二进三双转移成效明显,关停、转移、淘汰各类企业6119家。五年累计安排重大产业项目89个,投资总额5005亿元,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超额完成,预计2011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以上,各项减排任务均可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科技创新取得突破。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预计201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25%,2006年提高0.55个百分点。合作建设11个国家级、23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成工业技术研究院等12个产学研创新平台,形成了新型显示、节能环保、移动互联网等10个百亿级创新集群。完善人才政策,发挥留交会平台作用,引进13个国际领先科研创新团队和25名领军人才,拥有各类博士后工作站55个,比2006年增长111.5%.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进一步提升,2011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达8172件和3146件,同比增长25.7%58.2%,2006年的3.0倍和4.5倍。全市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0.946,互联网普及率超过70%,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基本实现网络化,电子商务交易额居全国城市前列。2011年荣获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称号。

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对外贸易平稳发展,预计2011年实现进出口总额超过1150亿美元,同比增长11%,2006年的1.8倍;其中出口561亿美元,同比增长16%,2006年的1.73倍。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五年累计吸收合同外资284.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9.2亿美元,其中预计2011年吸收合同外资67.2亿美元,同比增长35%;实际利用外资42.6亿美元,同比增长7%.世界500强企业有224家落户我市。举办新广州·新商机系列招商推介会,共签约400多个项目。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市企业五年累计对外投资23.66亿美元,境外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穗港澳台合作不断深化,建立了穗港澳合作协调长效机制。南沙开发区成为全省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

经济增长极带动作用增强。广州开发区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开发区前列,增城工业园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新区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预计2011年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共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55亿元,占全市43.5%,成为推动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中新广州知识城、科学城、天河智慧城、国际生物岛等自主创新核心载体建设取得突破,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空港经济区等产业功能区建设步伐加快,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进一步强化。

五年来,举全市之力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城市影响力显着增强。

两个亚运圆满精彩。以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为主题,举全市之力精心筹办第16届亚运会和首届亚残运会,开闭幕式精彩绝伦,赛事运转顺畅有序,安保维稳万无一失,服务保障周到细致,筹办工作廉洁高效,实现两个亚运、同样精彩”,赢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全市人民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敢想会干为人民、和谐包容共分享的广州亚运精神,进一步丰富了新时期广州城市精神内涵。两个亚运的成功举办,全面展示了广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极大提升了广州的国际影响力、城市凝聚力和市民自豪感。

城市环境面貌实现大变”.抓住筹办亚运的有利时机,以实现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为目标,大力实施城市环境面貌大变工程”.落实空气整治5031措施,空气质量连续5年优于国家二级标准,2011年优良天数达到360天,摘掉戴了10 年的重酸雨区帽子。对全市127条河涌进行综合整治,建成白云湖、海珠湖,新建污水处理厂38座,铺设截污管网1234公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8%,2006年提高16.36个百分点,珠江广州段水质从劣五类提高到四类标准。建成西江引水工程,中心城区自来水出厂水质提前两年达到国家新标准。实施交通改善措施30条,新开通公交线路263条,市民出行条件逐步改善。对1500个社区进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17城中村改造方案,猎德村、黄埔古村等城中村改造已见成效,10万村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实施《花园城市行动纲领》,推进青山绿地工程和城市绿化升级改造,新增和改造绿地面积246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41.6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1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01平方米,建成1862公里绿道网。先后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创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现代公民教育,大力实施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全民行动,不断加强志愿服务工作,形成涵盖城乡家庭、社区乡村、企业单位、城区街镇的多层次文明创建网络,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2008年荣获首批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历经13年矢志不渝的努力,2011年以优异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五年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福祉明显改善。

民生水平大幅提高。制定实施惠民6617条补充意见,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预计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4300元和14700元,比2006年提高14449元和6912元,五年年均增长11.6%13.6%,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4年高于城市居民。五年共帮扶36万名困难群众实现再就业。2011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城镇和农村低保平均标准达到467元和377元,分别比2006年提高45%118%.五年共资助14.45万社会申办退休人员、8.15万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和257万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逐步缓解。完成1.64万户农村危破房改造。城镇独生子女父母计划生育奖励全面兑现,惠及15万群众。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从2006年的77.88岁提高到2010年的79.04岁。

民生实事全面兑现。认真办好十件民生实事,2011年十件实事全面完成:一是全面开展北部山区镇、贫困村对口帮扶工作,206个贫困村已有180个村年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81%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二是市财政安排4600万元,全面落实本市户籍贫困家庭学生免学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等事项。三是预计2011年五大险种新增参保人数178万人次,超过新增82万人次的目标要求;全市11135岁以上农村居民全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提前一年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四是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200元和230元,新农合实际人均筹资额371元。五是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提高17%25%;建立临时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惠及近16万困难群众。7.7万名农村困难群众和重度残疾人获资助参加新农保;孤儿养育标准调高至每人每月1000元,并建立正常增长机制。六是筹集建设90281套保障性住房,完成目标任务的106%,提前一年解决在册的7.72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七是新建、改造城市道路81公里,新建人行过街设施27座。增设公交专用道超过70公里,在城乡结合部新开通100条公交线路,完成24个公交站场建设改造任务。八是80岁以上长者长寿保健金分段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200元、300元,范围扩大至本市户籍70岁以上老年人和驻穗部队离退休干部,免费为80岁以上老年人安装平安通紧急呼援服务系统。九是完成5万盏农村路灯建设任务,全市30%的农村道路实现亮化”.十是新建240处社区健身路径、188个社区篮球场和一批健身广场,新增绿道802公里,超额完成500公里的绿道建设任务。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84.51%,全面实现省教育强市、强区、强镇。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好成绩。建成基本覆盖城乡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广州大剧院、辛亥革命纪念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落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基本建成。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和中国音乐金钟奖,文艺创作精品纷呈。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广州被评为最中国文化城市之一。公益法律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五年来举办国际赛事57 项,我市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中勇夺2项奥运冠军和65项世界冠军,获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金牌、奖牌、总分三项第一,广州足球首夺中超联赛冠军。圆满完成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和威州镇灾后重建任务,援藏援疆等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推进。投入帮扶资金16.86亿元,对口帮扶梅州阳江茂名三市,贫困户脱贫率达98.96%.我市行政首长连续两届当选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组织(UCLG)联合主席,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交流城市增至41个。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及优抚安置工作不断加强,连续6 次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扫黄打非和打击走私成效显着。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增强。连续五年被授予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成为国家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工作先进单位和爱心广州等称号。民族宗教、司法行政、妇女儿童、侨务、贸促、对台、口岸、统计、档案、保密、参事、文史、修志、气象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五年来,宜居城乡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承载力不断提升。

城市空间布局更加优化。深化实施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城市发展战略,编制完成《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0-2020年)》,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十区,完成珠江新城-员村、琶洲地区、白云新城、白鹅潭地区、城市新中轴线地区、广州南站、广州(黄埔)临港商务区等重点功能区的规划编制并陆续推进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已经启动,南沙新区新一轮开发建设拉开序幕。

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五年共投入2300亿元用于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成南沙港区二期工程,预计2011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4.47亿吨和1440万标箱,分别居世界第6 和第7位。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加快推进,预计2011年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400万人次,位列世界前20名。五年共新开通120公里地铁、216公里高速公路、22.9公里快速公交(BRT)线路和1860公里市政道路。广州南站建成运营,快速轨道和高快速路网体系日趋完善。建成广州塔、花城广场等一批地标性建筑,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

促进外经贸转型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优化出口结构,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快由贴牌生产、委托设计向自有品牌营销等转型提升,推动贸易方式向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转变。优化市场结构,进一步巩固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市场,拓展独联体、东盟、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创新招商选资方式,继续办好新广州·新商机推介活动,吸引世界500强投资项目。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支持企业走出去”,实现国际化发展。深化穗港澳合作,扩大对台交流。发起设立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承办好世界大都市协会2012年董事年会,促进我市与世界各国城市间的友好交往。加快推进广佛同城化和广佛肇经济圈建设,促进广州与周边地区战略合作,统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实现产业错位协调发展。

倾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推动广州国际金融城、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广州航运交易所等金融平台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大力实施企业上市双百工程”.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市场,建设股权投资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汽车金融、贸易金融、航运物流金融、消费金融等业务,推进社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和国外金融合作。

助推企业做强做大。改善营商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推进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董事会制度和企业考核激励机制,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国有资本证券化。制定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实施细则,支持总部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微型创新企业发展。引导民营与外资企业参与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基础设施和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选择100家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争取一批企业进入全国企业500强和服务业企业500强,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完善低碳经济政策法规体系,制定相应规划指引。建设一批低碳产业基地,打造低碳经济的龙头企业。继续推进退二企业搬迁和双转移工作,推动高耗能企业节能行动。围绕余热余压利用、机电节能改造、绿色照明等领域,推进低碳技术研发及应用。抓好省级循环经济试点,推广清洁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实施建筑节能和技术创新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建设低碳社区,构建低碳交通体系,推行公共机构节能。

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牢固树立全面、全程、全员的质量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提升广州质量”.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资助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力争80家以上国内外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广州,完成150项以上标准及技术规范制(修)订,叫响广州标准”.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加快建设质量技术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新建2个国家质量检测中心。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力争新增一批全国驰名商标和省级名牌产品,逐步培育一批世界名牌产品,增强广州国际竞争力。

(二)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认真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稳定菜篮子价格。资助建设100家平价商店;对承担广州市场定向供应任务的种养基地、冷储基地和实行产销对接、农超对接的平价商店(专区)给予补贴;对低收入群体给予临时价格补贴。二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将城镇职工月人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提高8%10%;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专项制度;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提高10%14%;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标准由当地低保标准的1.2倍提高到1.5倍;对六类老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标准按不同类别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00元,增加为70周岁以上孤寡老人、60周岁以上重度残疾或仅与重度残疾子女居住的老人每人每月分别购买200元和300元的居家养老服务。三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市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至11大项37小项;免费为10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免费为我市当年政策内怀孕生育的约10万户家庭提供出生缺陷干预服务。四是资助普惠型学前教育。对我市低收入困难家庭儿童、孤儿、残疾儿童以及其他优抚对象接受普惠型学前教育进行资助。五是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建立健全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制度,筹集保障性住房4.5万套,新增解决1.5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六是促进就业。发放6万张职业技能培训券,引导本市劳动者通过参加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对吸纳本市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每人每月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约350元补助,帮扶18万名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七是继续做好北部山区镇村扶贫开发。年底所有被帮扶的贫困村年集体收入基本达到10万元以上,被帮扶的贫困户家庭人均年收入基本达到5000元以上;贫困镇的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有较大提升。八是改善出行条件。优化新增50条城乡公交线路,与地铁接驳的公交线路比例提升到55%以上;完善金沙洲、同德围道路基础设施;为主要地段人行过街天桥加建雨篷。九是改善社区便民服务。全市每个街道至少建成1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政府各部门实现网上办理的服务事项接入市民网页;为50个社区配套安装自助金融终端设备。十是丰富文化体育活动。新建50500平方米以上社区文化广场;修建265条以上健身路径和126个篮球场,建设9项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新建绿道200公里,完善绿道的服务管理。

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做好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加快建设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完善就读技工院校资助制度,加强对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指导,力争全年新增就业30万人。进一步完善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工会、企业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制度,促进和谐劳资关系。大力推进国家、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民办幼儿园扶持力度,发展公办幼儿园,确保2013年公办幼儿园比重达到30%以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争各区(县级市)通过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督导验收。健全特殊教育体系,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政策。推进教育国际合作,引进高端教育资源。严格落实校车安全等各项校园安全措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完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市第二老人院和市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福利机构建设运营。扶持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广泛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健全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打造志愿者之城”.启动健康城市行动计划,倡导阳光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开放力度,向市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体育服务。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加强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的管理维护。推进羊城幸福家庭促进计划,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落实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宗教和睦。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三防工作水平。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加强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做好海防、民防及打击走私工作。继续做好侨务、贸促、对台、气象、统计、档案、保密、参事、文史、修志等工作。

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水平。以建设幸福社区为目标,推进社会服务管理重心下移,深化街道社区和镇村社会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成街道一队三中心建设,开展特大镇、村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试点,强化社区自治。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市、区两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专项资金,建设市、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促进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健康发展。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基层多元化服务改革创新,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和公益事业,建立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工作机制。继续推进社区信息服务五个一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家政服务业。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继续推行和完善流动人口积分制入户政策,推动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子女教育、法律援助、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向外来务工人员覆盖,积极吸纳外来务工人员参与社区、村镇社会服务管理。

(三)着力提升城乡建设管理水平

完善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完成《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编制和上报工作,做好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编修。加强对重点地区的规划管理,科学编制轨道交通、供电、供水、环卫、人防、水系岸线等专项规划。完成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科学城为核心的东部山水新城总体规划。优化花都、增城、从化城市副中心规划,辐射带动镇村协调发展。完成市级重要景观街区、道路、节点的规划编制,深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加强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更好地形成人口、产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市空间格局。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推进全国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试点,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土地市场体系。创新土地储备机制。实施差别化和节约高效供地政策,优先保障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大产业、重要民生项目用地和农村集体征地留用地需求。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加强集体闲置土地、低效用地的盘活处置力度。用好城区关停工业企业的土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三旧改造的规划管理, 完善各类历史用地手续,大力推进三旧改造。

加快建设战略性基础设施。集中力量推进空港、海港、陆路交通、信息主枢纽、生态体系、市政设施、能源保障等12类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广州港南沙港区三期、出海航道三期工程建设,建成南沙港粮食及通用码头。争取贵广、南广铁路广州段全线通车。加快建设南部、东部和北部综合交通枢纽,积极推动穗莞深城际、佛莞城际、广佛环城际等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加快地铁六号线、七号线、九号线、广佛线广州段建设进度,尽快启动新一轮地铁线网建设。推进一批高快速道路建设,建成增从高速、广深沿江高速广州段二期。大力推进兆瓦级发电、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天然气高压管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保障能力。

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按照标准化、常态化、网格化、智能化、人性化的要求,全面创新城市管理。实施天网工程”,建立统一联动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规范市场管理。健全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加大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的联合执法力度,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深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大力强化公交优先,推进城区交通改善措施,重点整治27个交通黑点”,提高道路畅通水平。多措并举改善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依法查处违法建设和违法广告招牌。持续整治六乱”,进一步提升环卫保洁水平,做好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规范工地施工和泥头车运营管理。加大城市管理立法和综合执法力度,提高文明执法水平。

(四)着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建设智慧城市。以智慧型基础设施为根基,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络,加快推进光纤到户工程,筹建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和国际云计算中心。以智慧型技术为主干,推动高端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开展物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攻关。以智慧型产业为骨架,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打造网络商都,建设中国软件名城。以智慧型应用为目标,初步实现公共安全、电网、地下管线管网、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程招投标等城市管理智能化。推进交通、医疗、社保等民生项目智能化。推进天河智慧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新区等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在各区(县级市)开展智慧社区、智慧乡村、智慧楼宇等试点工作。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推进战略性创新平台引进和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扶持创新型骨干企业发展,组织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培育珠江科技新星,开展重大国际科技合作,推进科技金融创新,集聚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打造国际创新人才高地。加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拓展留交会功能,打造中国海外高层次人才交流第一品牌。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实施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引进海外人才来穗创业红棉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和人才特区计划,进一步做好侨务招才引智工作。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提高全社会科学素养,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发展环境。

完善开放型城市创新体系。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6%以上。全力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加强与新加坡的合作,开展知识经济创新发展模式试验,力争落成一批高端项目。推进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与健康研究院扩建工程、中国科学院广州技术研究院二期、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广州科学城的功能开发,高标准建设广州国际创新城、广州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和广州国际科技孵化基地、广州国际生物岛。发展重点领域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企业设立技术中心,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建立科技创新风险保险机制,扩充和运用好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担保等科技金融平台,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创新型企业。加大专利申请资助和专利产业化引导投入,实施保护知识产权市长奖等激励政策,严厉打击侵权违法行为,营造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氛围。

促进外经贸转型发展和对外交流合作。优化出口结构,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快由贴牌生产、委托设计向自有品牌营销等转型提升,推动贸易方式向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转变。优化市场结构,进一步巩固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市场,拓展独联体、东盟、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创新招商选资方式,继续办好新广州·新商机推介活动,吸引世界500强投资项目。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支持企业走出去”,实现国际化发展。深化穗港澳合作,扩大对台交流。发起设立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承办好世界大都市协会2012年董事年会,促进我市与世界各国城市间的友好交往。加快推进广佛同城化和广佛肇经济圈建设,促进广州与周边地区战略合作,统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实现产业错位协调发展。

倾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推动广州国际金融城、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广州航运交易所等金融平台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大力实施企业上市双百工程”.积极发展股权投资市场,建设股权投资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汽车金融、贸易金融、航运物流金融、消费金融等业务,推进社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和国外金融合作。

助推企业做强做大。改善营商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推进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董事会制度和企业考核激励机制,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国有资本证券化。制定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实施细则,支持总部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微型创新企业发展。引导民营与外资企业参与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基础设施和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选择100家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争取一批企业进入全国企业500强和服务业企业500强,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完善低碳经济政策法规体系,制定相应规划指引。建设一批低碳产业基地,打造低碳经济的龙头企业。继续推进退二企业搬迁和双转移工作,推动高耗能企业节能行动。围绕余热余压利用、机电节能改造、绿色照明等领域,推进低碳技术研发及应用。抓好省级循环经济试点,推广清洁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实施建筑节能和技术创新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建设低碳社区,构建低碳交通体系,推行公共机构节能。

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牢固树立全面、全程、全员的质量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提升广州质量”.推动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资助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力争80家以上国内外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广州,完成150项以上标准及技术规范制(修)订,叫响广州标准”.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加快建设质量技术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新建2个国家质量检测中心。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力争新增一批全国驰名商标和省级名牌产品,逐步培育一批世界名牌产品,增强广州国际竞争力。

(二)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认真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稳定菜篮子价格。资助建设100家平价商店;对承担广州市场定向供应任务的种养基地、冷储基地和实行产销对接、农超对接的平价商店(专区)给予补贴;对低收入群体给予临时价格补贴。二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将城镇职工月人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提高8%10%;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专项制度;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提高10%14%;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标准由当地低保标准的1.2倍提高到1.5倍;对六类老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标准按不同类别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00元,增加为70周岁以上孤寡老人、60周岁以上重度残疾或仅与重度残疾子女居住的老人每人每月分别购买200元和300元的居家养老服务。三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市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至11大项37小项;免费为10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免费为我市当年政策内怀孕生育的约10万户家庭提供出生缺陷干预服务。四是资助普惠型学前教育。对我市低收入困难家庭儿童、孤儿、残疾儿童以及其他优抚对象接受普惠型学前教育进行资助。五是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建立健全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制度,筹集保障性住房4.5万套,新增解决1.5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六是促进就业。发放6万张职业技能培训券,引导本市劳动者通过参加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对吸纳本市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每人每月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约350元补助,帮扶18万名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七是继续做好北部山区镇村扶贫开发。年底所有被帮扶的贫困村年集体收入基本达到10万元以上,被帮扶的贫困户家庭人均年收入基本达到5000元以上;贫困镇的市政及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有较大提升。八是改善出行条件。优化新增50条城乡公交线路,与地铁接驳的公交线路比例提升到55%以上;完善金沙洲、同德围道路基础设施;为主要地段人行过街天桥加建雨篷。九是改善社区便民服务。全市每个街道至少建成1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政府各部门实现网上办理的服务事项接入市民网页;为50个社区配套安装自助金融终端设备。十是丰富文化体育活动。新建50500平方米以上社区文化广场;修建265条以上健身路径和126个篮球场,建设9项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新建绿道200公里,完善绿道的服务管理。

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做好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加快建设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完善就读技工院校资助制度,加强对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指导,力争全年新增就业30万人。进一步完善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工会、企业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制度,促进和谐劳资关系。大力推进国家、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民办幼儿园扶持力度,发展公办幼儿园,确保2013年公办幼儿园比重达到30%以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争各区(县级市)通过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督导验收。健全特殊教育体系,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政策。推进教育国际合作,引进高端教育资源。严格落实校车安全等各项校园安全措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完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市第二老人院和市级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福利机构建设运营。扶持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广泛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健全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打造志愿者之城”.启动健康城市行动计划,倡导阳光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开放力度,向市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体育服务。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加强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的管理维护。推进羊城幸福家庭促进计划,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落实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和宗教和睦。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三防工作水平。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加强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做好海防、民防及打击走私工作。继续做好侨务、贸促、对台、气象、统计、档案、保密、参事、文史、修志等工作。

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水平。以建设幸福社区为目标,推进社会服务管理重心下移,深化街道社区和镇村社会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成街道一队三中心建设,开展特大镇、村社会服务管理改革创新试点,强化社区自治。深化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市、区两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专项资金,建设市、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促进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健康发展。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基层多元化服务改革创新,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和公益事业,建立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工作机制。继续推进社区信息服务五个一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家政服务业。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继续推行和完善流动人口积分制入户政策,推动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子女教育、法律援助、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向外来务工人员覆盖,积极吸纳外来务工人员参与社区、村镇社会服务管理。

(三)着力提升城乡建设管理水平

完善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完成《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编制和上报工作,做好重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编修。加强对重点地区的规划管理,科学编制轨道交通、供电、供水、环卫、人防、水系岸线等专项规划。完成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科学城为核心的东部山水新城总体规划。优化花都、增城、从化城市副中心规划,辐射带动镇村协调发展。完成市级重要景观街区、道路、节点的规划编制,深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加强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更好地形成人口、产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市空间格局。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推进全国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试点,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土地市场体系。创新土地储备机制。实施差别化和节约高效供地政策,优先保障重点区域、重点项目、重大产业、重要民生项目用地和农村集体征地留用地需求。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加强集体闲置土地、低效用地的盘活处置力度。用好城区关停工业企业的土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加强三旧改造的规划管理, 完善各类历史用地手续,大力推进三旧改造。

加快建设战略性基础设施。集中力量推进空港、海港、陆路交通、信息主枢纽、生态体系、市政设施、能源保障等12类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广州港南沙港区三期、出海航道三期工程建设,建成南沙港粮食及通用码头。争取贵广、南广铁路广州段全线通车。加快建设南部、东部和北部综合交通枢纽,积极推动穗莞深城际、佛莞城际、广佛环城际等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加快地铁六号线、七号线、九号线、广佛线广州段建设进度,尽快启动新一轮地铁线网建设。推进一批高快速道路建设,建成增从高速、广深沿江高速广州段二期。大力推进兆瓦级发电、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天然气高压管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保障能力。

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按照标准化、常态化、网格化、智能化、人性化的要求,全面创新城市管理。实施天网工程”,建立统一联动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力度,规范市场管理。健全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加大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的联合执法力度,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深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大力强化公交优先,推进城区交通改善措施,重点整治27个交通黑点”,提高道路畅通水平。多措并举改善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依法查处违法建设和违法广告招牌。持续整治六乱”,进一步提升环卫保洁水平,做好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规范工地施工和泥头车运营管理。加大城市管理立法和综合执法力度,提高文明执法水平。

(四)着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建设智慧城市。以智慧型基础设施为根基,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络,加快推进光纤到户工程,筹建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和国际云计算中心。以智慧型技术为主干,推动高端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开展物联网、云计算等关键技术攻关。以智慧型产业为骨架,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打造网络商都,建设中国软件名城。以智慧型应用为目标,初步实现公共安全、电网、地下管线管网、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程招投标等城市管理智能化。推进交通、医疗、社保等民生项目智能化。推进天河智慧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新区等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在各区(县级市)开展智慧社区、智慧乡村、智慧楼宇等试点工作。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推进战略性创新平台引进和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扶持创新型骨干企业发展,组织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培育珠江科技新星,开展重大国际科技合作,推进科技金融创新,集聚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打造国际创新人才高地。加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拓展留交会功能,打造中国海外高层次人才交流第一品牌。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实施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引进海外人才来穗创业红棉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和人才特区计划,进一步做好侨务招才引智工作。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提高全社会科学素养,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发展环境。

完善开放型城市创新体系。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6%以上。全力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加强与新加坡的合作,开展知识经济创新发展模式试验,力争落成一批高端项目。推进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与健康研究院扩建工程、中国科学院广州技术研究院二期、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广州科学城的功能开发,高标准建设广州国际创新城、广州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和广州国际科技孵化基地、广州国际生物岛。发展重点领域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企业设立技术中心,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建立科技创新风险保险机制,扩充和运用好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担保等科技金融平台,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创新型企业。加大专利申请资助和专利产业化引导投入,实施保护知识产权市长奖等激励政策,严厉打击侵权违法行为,营造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氛围。

(五)着力推进南沙新区开发建设

高标准做好新区规划。遵循科学开发,从容建设的核心理念,突出以人为本,宜居优先,处理好新城与老城、南沙与横琴和前海、南沙与周边地区、南沙与港澳的关系,推动完成《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编制和报批工作,编制城市、产业、土地、交通、人口、生态等专项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以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高地,将南沙新区打造成为服务内地、连接港澳的商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临港产业配套服务合作区、华南国际港务中心。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使南沙新区成为国家实施海洋战略的重要基地。积极探索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打造高品质岭南水乡之都,建成粤港澳全面合作综合示范区和优质生活圈,努力建设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和面向未来的理想城市。

大胆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南沙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的优势,推动与港澳的合作发展,率先形成与港澳接轨的营商环境。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创新南沙新区的开发模式。大胆借鉴港澳等先进地区的管理机制,创新现代社会治理结构,开展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试点。创新政策体系,推动南沙新区立法,为南沙新区长远发展提供政策法律保障。

扎实做好起步区建设。围绕60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积极开展全球招商,大力引进高端优质项目。完善公共交通线网、高快速路、疏港铁路和海港、河港、航道等基础设施,打通连接珠三角周边城市和港澳地区的交通节点。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开展低碳经济、智慧城市、生态城市试点,高标准高质量实施工程建设,使起步区成为南沙新区开发建设的示范。

(六)着力构筑岭南特色的生态城市

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加快广州市环境监测与预警中心建设,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将PM2.5指标监测纳入空气质量评价体系。深化工业污染源治理,强化脱硫、脱硝、除尘设施的升级改造与运行管理,加大石化等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力度。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加快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加强机动车污染源头控制,全面实施国标准,严格执行黄标车限行措施。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继续深化餐饮业和工地扬尘污染控制,努力削减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

深化水环境治理。建设大江大河防洪、防潮减灾体系,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治理,推进江海堤防加固达标建设,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推进城乡供水应急备用水源、花都北江引水工程和中心城区北部水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加强备用水源管理。加强重点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控。建立地表水环境长期动态监测系统,推进重点水库入库河流水质监测。加快河涌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基本完成东濠涌二期、荔枝湾涌三期大地涌段工程。大力整治水浸街”.完善截污管网,年内全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9%以上。启动建设5个新湖、5个公共沙滩泳场,建设水上绿道。打造珠江、增江、流溪河、滨海岸线景观,凸显岭南水乡特色,建设生态水城”.

加强废弃物处置和利用。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提高市民环保意识。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规范餐厨垃圾集中收集、运输和处理,实现建筑废弃物规范管理。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从源头推进垃圾减量。创新垃圾处理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处理。加快李坑、兴丰等垃圾填埋场、发电厂、综合处理厂和市废弃物安全处置中心建设,筹建番禺、南沙、花都、增城、从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萝岗固体资源再生中心,力争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0%,生活垃圾人均日产量零增长,危险废弃物处置率保持100%.

提升城市森林绿化水平。完善森林、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沿海防护林等自然生态系统建设,切实保护古树名木,构筑一屏四片生态屏障和三纵五横生态走廊,促进生物多样性。着力推进城市绿化美化和森林资源保护五大工程,建设好239万亩生态公益林。推进环城森林、组团绿化隔离带等生态景观林带连接贯通,确保森林覆盖率保持在41.66%以上。实施花园建设计划,每个区(县级市)兴建一个以上花园。实施城市主干道、人行天桥、建筑物天台、主要标志性建筑周边绿化美化。完善绿地系统和城市绿廊花廊建设,推进社区公园建设,推广种植乡土树种及彩叶和开花植物,形成森林围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四季花城的岭南园林景观,彰显绿城花城风采。

开展生态城市建设试点。按照一年试点先行,三年全面铺开,五年初具规模的实施步骤,每个区(县级市)建设一个不同主题的生态示范区。增城、从化、花都重点建设生态田园城市示范区和生态旅游度假示范区,海珠重点开展万亩果园湿地保护区建设,番禺重点开展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区和水上绿道建设,三个国家级开发区重点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心城区重点建设生态型社区,东部山水新城和南沙新区重点建设生态新城示范区。

(七)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力推进从化万花园、南沙都市农业产业园、增城小楼人家、花都花之都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重点建设水稻、蔬菜、水果、花卉、水产5个万亩示范基地和1个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大力推广公司 基地 合作组织 农户等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深入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立市外供穗菜篮子生产基地,加大农超对接力度。加快发展种子种苗产业、观光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拓展农业功能。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维护农产品市场稳定。

实施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完善全市村镇规划体系,合理安排农田保护、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乡村空间布局,着力保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实施名镇名村工程,市重点推进3个名镇、4个名村建设。推进村庄整治,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村镇保洁和绿化水平,增加农村休闲度假功能,打造优美宜居的都市乡村,引导和推动城乡生活双向互动。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实施农村基础设施五网升级工程,全面完成新一轮1200公里村道建设任务。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北部山区43个贫困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山区农村光纤入户,提高山区农村无线通讯服务质量。推广城乡生活垃圾统一收运处理,加快普及无害化粪池和卫生厕所。继续推进农村光亮工程二期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服务站,实施面向农村地区学校的名校对口扶持工程”,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基本完成25所中心镇医院、镇卫生院和370个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构建农村30分钟医疗服务圈。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普及农家书屋”,扩大农村十里文化圈覆盖面。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新型农民8000名。

完善城乡一体化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平台,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和集体林权四权合法流转。进一步完善农村征地补偿制度,完成兑现农村留用地历史欠账,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整合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市内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增强贫困镇村脱贫奔康造血功能。全面完成广州与梅州阳江茂名对口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任务,做好援疆援藏等对口支援工作。

(八)着力提振广州城市精神

深化文明城市建设。文明无止境,创建不停步。进一步完善文明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实现文明城市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推动文明城市建设活动向镇村延伸、向深层次拓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新时期现代城市人文精神。发挥舆论在弘扬正气、扬善抑恶和道德伦理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倡导社会志愿服务和爱心互助,积极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在全社会推动形成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文明风尚,整体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大力弘扬岭南文化。建立多层次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深入挖掘、整合和利用岭南文化资源,重点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南越国历史文化、近现代革命史、华侨文化、宗教文化、广府文化和古城中心区文化品牌。按照一山一江一城八个主题区域的整体保护框架,加强对全市48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控制,重点加强长洲岛、黄埔古港古村、沙湾古镇、南海神庙、十三行、从化广裕祠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做好传统历史建筑、特色商业街等保护利用。鼓励岭南文艺精品创作,大力扶持粤剧粤曲、广东音乐、岭南美术的发展。保护发展民俗文化,重视对三雕一彩一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持、保护和传承。科学设计和规划建设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新地标,打造一批具有广州风格的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魅力,展现城市精神。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扩大广州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农村电影放映、文化消费补贴等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设广州博物馆新馆、农民工博物馆、南粤先贤馆、团一大纪念广场等重点文化设施,办好中国(广州)星海国际合唱锦标赛、羊城国际粤剧节、中国音乐金钟奖等重点文化节会活动。加强文化产业政策扶持,建设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推进广州国际媒体港、广州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传媒出版、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创意之都。

(九)着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政府工作人员要带头学法、讲法、守法,增强法治意识,倡导尊重法律的社会风尚。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和决定,切实做好代表议案决议的实施,代表建议、批评、意见的办理和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工作。认真执行《中共广州市委政治协商规程(试行)》,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落实《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扩大公众对政府决策的有效参与。加强政府立法工作,重点推动城市管理、社会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立法。坚持依法办事,严格行政执法。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区和依法行政示范点创建活动,扩大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覆盖面,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

努力建设服务政府。强化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设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实现90%的政府行政许可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政审批管理零收费制度试点,减少行政许可事项。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市、区(县级市)分工管理体制,推动管理重心下移。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

努力建设阳光政府。坚持廉政亲民、勤政爱民、善政惠民。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促进行政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更加公开透明。健全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充分利用政府微博等传播方式,拓宽政民互动渠道,推进网络问政。完善和落实部门预算公开制度。自觉接受市民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推动行政权力在阳光下健康运行,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努力建设廉洁政府。建立健全行政决策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等的监督检查。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使用,树立为民、务实、诚信、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目标,关键在于抓落实。我们要牢固树立在抓落实上见分晓、比高低、论英雄的观念,加强队伍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强化督查考核,全面提高政府执行力,切实履行政府职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为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退二进三”:产业布局调整和环境保护措施。指引导工业(二产)退出中心城区,腾出发展空间,引导服务业(三产)进入发展。

2.“双转移”:“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两大战略的统称。通过双转移工作,达到优化劳动力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

3.信息化发展指数:是为国家十一五信息化规划而编制的,它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制约环境,以及居民信息消费等方面综合性地测量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

4.“三个重大突破”:指在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发展平台三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是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12类战略性基础设施:包括国际航空枢纽港、沿海主枢纽港、铁路主枢纽、城际城市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网、信息基础设施、能源保障及新能源、生态设施、环保设施、水利设施、市政设施、文化设施。15项战略性主导产业:包括商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商务与科技服务、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产品、重大装备等9类优势主导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产业、新材料与高端制造、时尚创意、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6类战略性新兴产业。27个战略性发展平台:包括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六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九大创新型产业发展区、九大功能性发展平台。

5.“三线下地:是城市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指把原来架设在半空的电线、电话线和有线电视线埋设到地下的施工方式。

6. 城市六乱”:指城市中乱搭建、乱摆卖、乱停放、乱拉挂、乱堆挖、乱张贴等现象。

7.“五小水利工程:小水库、小堤防、小水闸、小泵站、小村落。

8.“五通”:即农村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水泥路和通有线电视。

9.“一队三中心”:即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和综合执法队。

10.“三公经费:指党政机关在公务接待、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因公出国(境)三方面的经费开支。

11. 智慧城市:智慧广州的目标就是要率先建设成为全球先进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城市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催生的新型现代化城市形态,它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为依托,通过对城市各种信息的广泛自动感知、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应用系统协同运作、海量信息智能化处理,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管理、人文、安全等城市核心要素的融合创新和转型升级,形成城市新的管理模式、服务模式、运行模式、生活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构建泛在、绿色、智慧、幸福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形态。智慧城市领域涵盖广泛,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社区、智慧乡村、智能楼宇、智能家居、智慧政府、智能监控、智能物流、智能港口、智能产业等诸多领域。

12. 企业上市双百工程:我市推动企业上市的具体目标,即到2012年,我市上市公司数量接近或达到100家,未来5年内,争取再新增100家企业上市。

13. 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14. 六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天河中央商务区(广州国际金融城)、琶洲会展总部功能区、白云新城商贸文化功能区、白鹅潭现代商贸功能区、城市新中轴线高端服务业功能区、广州(黄埔)临港商务区。

15. 九大创新型产业发展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天河智慧城、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空港经济区、广州南站商务区、广州文化产业基地、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越秀核心产业功能提升区、广东从化经济开发区。

16. 九大功能性发展平台: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产权交易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人才交流培养平台、检验检测认证平台、商务服务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平台、先进制造业发展平台、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17. CEPA: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loser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的英文简称。包括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中央政府与澳门特区政府签署的《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18.低碳经济: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19. 碳排放权交易:指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20.“六类老人”: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收入困难家庭、重点优抚对象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曾获市级以上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80岁以上(含80岁)独居或者仅与重度残疾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收入困难家庭、重点优抚对象中独居或者仅与重度残疾子女共同居住的老人;100岁以上(含100岁)的老人。

21.“五个一工程: 每个街道建立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个体育休闲公园、一个卫生服务中心、一个视频监控系统。

22. 天网工程: 是指为满足城市治安防控和城市管理需要,利用图像采集、传输、控制、显示等设备和控制软件组成,对固定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记录的视频监控系统。

23. PM2.5: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PM2.5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细颗粒物。科学家用PM2.5浓度表示空气中这种颗粒物的含量(单位一般为毫克/立方米),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24. 5个新湖、5个公共沙滩泳场:广州计划建设花都湖、云岭湖、金山湖、天河智慧城水系、知识城起步区人工湖5个新湖,以及流溪湾、沙贝湾、南沙滨海、从化新温泉、琶洲湾5个公共沙滩泳场。

25.“一屏四片”:“一屏即北部山地构筑天然生态屏障;四片即从化、花都、增城、番禺生态农业片。

26.“三纵五横”:“三纵即洪奇沥水道-大夫山-芳村花卉保护区-流溪河生态廊道、蕉门水道-南沙港快速路-万亩果树保护区生态廊道、狮子洋-东江-增江生态廊道;五横即江高-北二环-新塘生态廊道,珠江前、后航道生态廊道,金山大道、莲花山生态廊道,沙湾水道-海鸥岛生态廊道,横沥水道-凫洲水道生态廊道。

27. 城市绿化美化和森林资源保护五大工程:即城乡绿道建设、生态景观林建设、岭南花园建设、南沙湿地建设和青山绿地建设工程。

28. 农村基础设施五网升级工程:即在农村实现五通的基础上,实施农村路网、农村水网、信息服务网、环境卫生网、农村电网的建设升级工程。

29. 农村光亮工程:根据村庄人口规模、密度和集散度,合理布局,安装适当数量的农村路灯。

30. 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省委、省政府对农村扶贫工作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要求扶贫开发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根据2009年省下达的任务,经我市挂村单位核实,广州市扶贫双到工作挂点帮扶梅州、阳江、茂名335个贫困村、4.15万户贫困户、贫困人口16.21万人。

31.“一山一江一城八个主题区域”:《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提出的整体保护框架。一山指白云山及向北延伸的九连山脉。一江指珠江水系及大小河涌。一城20.39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八个主题区域包括莲花山自然人文主题区域、从化市历史村镇主题区域、沙湾镇岭南市镇主题区域、黄埔古村古港丝绸海路主题区域、先烈路革命史迹主题区域、三元里鸦片战争主题区域、长洲岛军校史迹主题区域、沿珠江工业旧址主题区域。

32.“三雕一彩一绣”:指以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和广绣为代表的广州传统工艺美术。

33.文化惠民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文化消费补贴工程、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程、基层综合文化站(室)建设工程、市公共图书馆城域网络工程、文化上网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现代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工程、公益性流动文化服务工程、贫困家庭未成年人免费艺术培训工程、作品着作权登记政府资助工程。

34. 重点文化节会活动:中国音乐金钟奖、广州艺术节暨中国(广州)舞台艺术演出国际演艺交易会、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中国国际漫画节、中国(广州)星海国际合唱锦标赛、羊城国际粤剧节、广州区域性民俗文化系列品牌活动、广州优秀剧目全国巡演活动、“5·18”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


关于我们 | 汇款方式 | 考试培训 | 辅导资料 | 行测信息 | 申论信息 | 面试信息 |南方公务员博客 | 网站地图 | sitemap
   

国家公务员考试 | 广东公务员考试 | 广州公务考试 | 深圳公务员考试 | 广东选调生及公遴选 | 事业单位招考

南方公务培训中心总部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路576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西校区实训楼516

联系电话: 020-85217183、18922251193

Copyright © 2007-2024 南方公务考试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20522号

       
  • 电话咨询

  • 020-85217183
  • 020-85213838
  • QQ交流群

  • 310206975
  • 25595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