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贺南方学员囊括19年省委、省政府、工商、监狱等热门职位状元
您的当前位置:南方公务员考试网 >> 时政热点 >> 正文内容
时政热点短评集锦
本文转载自:〖南方公务考试研究中心〗    发表时间:〖2017-11-26〗   本文作者:admin-li   浏览次数:1114

警惕感恩教育沦为一场情绪消费

感恩节算是个舶来品,起先只在美国和加拿大有。但因为“感恩”是人性中非常可贵的品质,对生活中的人或事表达感谢也应被世界人民普遍具有。因此,感恩节逐渐得到了世界人的认同并成为世界性节日,自然也在中国落地生根。

但感恩之意,中国自古有之。比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一饭之恩,永世不忘”等等名言,充分说明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在感恩问题的诫勉和警醒丝毫不落人后。一如既往,今年的感恩节还是在网络空间形成了一种热度,虽然只是短暂存在,但多少也有利于人们反求诸己。只要有人能有所感触,便是有价值的,自然不必苛求这对社会的普遍意义究竟几何。

提到感恩节,当下有一种特殊的集体式的“感恩教育”不得不提。前几天,江苏盐城某中学邀请“感恩教育第一人”彭成做专题报告。6000多名师生参与的现场,很多人抱头痛哭。此外,如果百度词条中输入“感恩教育,现场痛哭”字眼,会发现此类现象十分普遍。

校方的初衷当然是好的,让孩子学会感恩的确也是教育的关键一环。但就怕在现实语脉中,感恩教育成为一种负担,裹挟人前进,或者成为一些人牟利的手段。当这种被网友普遍评价为“像极了非法传销”“纯属洗脑营销”“简直就是火葬场”的“感恩教育”出现时,我们应该有所思忖和警惕:这是否属于真正意义的感恩教育?

如果在脑海中深挖,我小时候也参过类似场面宏大的报告,而且印象中也有不少人感动得稀里哗啦、痛哭流涕,当然也有调皮一点的学生,对此类说教并不感冒。但最终的结果都是,报告结束过不了多久,所有人都将其抛于脑后。感恩教育自然也没有起到真正现实作用。现在想想,觉得这更像是一种情绪消费,应该被“否定”。

日本哲学家中岛义道认为,“不忘感恩的人”有时候缺乏“表达的自由”。这句话放在群体演讲中十分合适。因为我们强调感恩之重要,将人的感恩程度与人格好坏联系。群体性“感恩教育中”,恰恰存在这样一种强迫,让每个人都按照演讲者预先的设计一步步进行,如果有“反抗者”,首先会被周围的同伴“耻笑”为“冷血动物”,更不必谈对台上讲演的人提出质疑。学生如此,教师亦然。

按照勒庞大众心理学研究的观点,同样能够解释此类现象。用他的话说:“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由于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群体所公认的,并不一定是“真理”,也有可能是“谬误”。而群体在一起,又会表现出极高的“道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由报告人稍加引导,甚至老师“事先”就告诉学生,“这是专家的报告会,大家一定要认真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一幕幕悲情场面。

所以,将此类“感恩教育”定义为一场“情绪消费”并不为过。由此我也觉得,感恩更应是一种主动的体会,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在最近《挑战不可能》的节目录制现场,当顺利完成“百步筑梦”挑战的国旗护卫队擎旗手张自轩看到父母的一瞬间,眼泪就湿润了。其中有一个插曲是,父母在天安门广场看到孩子时,由于在执行任务,张自轩肢体一动未动,但心里却牢牢记住了那是哪一月哪一天。令所有人动容。

有时候,碍于生活,工作或学习,人总是充满无奈。前不久听一位记者的小范围讲座,他讲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因为意识到“子欲而亲不待”的道理,在十一黄金周期间,他毅然回家陪老母亲度过了八天节日。临走之时,知道母亲年迈,便不让出门相送,等到开车将要出发时,在一楼窗角看见了母亲正在深情注视着自己的一举一动。他当即泪流满面。因为要按时返回工作,还是慢慢地启动了车子。

感恩之路,常存的是亏欠。读了大学,我也只能逢寒暑假才能回家陪陪父母。一年见不了几次让对“什么是思念”也有了一些切身的理解。或许这时才开始慢慢体会到什么是感恩,自然和那个少年时期坐在人群中,从话筒里听得的感恩不太一样。我想,为了不对真正要感谢的人有永远的亏欠,逢年过节回家陪父母“洗洗筷子刷刷碗”固然好,倘若无法回去,也可以在人生的某个瞬间,想起父母深情凝望的目光,停下手里的学习和工作,然后打通电话,问一声平安。

大学生返乡创业,成全梦想与乡梓情怀

返乡是影视剧的重要表现内容。近年来涌现了《海外赤子》等作品,并在经验累积中形成了“歌赤子情,颂热土梦,聚家国心”的创作范式,掀起了一股影视作品的“返乡潮”。(《光明日报》11月22日)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以往农村留不住人才的现象已经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逆流”下乡,成为“返乡潮”作品描绘的主要对象和创作来源。

福建省福安市,现有返乡创业大学生600多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在富阳,90后女大学生何叶丹回乡开家庭农场,两年营业额达千万;在安康,大学生衷显艳返乡创业办养殖,一年净收入达25万余元。这样的创业例子实在太多,在每年宣扬“最难就业年”,或大学生为就业选择犯难时,回报故土、自主创业,已经另辟蹊径,开拓出一条可行之路、康庄之路。

在过去,正如林语堂所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它思想的产物。”广大乡村走出的青年学子,被城乡二元结构和“寒门难出贵子”的偏差观念束缚得太深。在此语境中,传统的家乡情结遇上个人发展,小家成就遇上大家需求,都是难以求解的问题。当全村唯一的大学生好不容易出城了,却又回乡“创业”,乡亲们首先不问致富良方,而是暗自忖度:“是不是城里混不下去了?”进城之人,回乡一旦不衣锦,就几乎要与落魄划上等号。乡村与城市的尊卑观念,挡住了乡村适应时代的步伐,更给大学生利用高等教育回报乡梓的情怀泼了一盆冷水。

进一步说,人言可畏并不是乡村留不住人的主因,见识过城乡发展差异的大学生,对乡村创业能否成功始终顾虑重重。没有雄厚的创业资金,缺乏广泛的商业人脉,与创业打交道的依旧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父老……在与现代创新创业模式大相径庭的乡村,创业似乎前路茫茫。

可贵的是,在日新月异的今日,大学生“逆流”返乡创业,已经与乡村振兴成为命运共同体。现今之大学生有足够的学识、魄力与信心去应付前行风波。创业者何叶丹,因为在大学时学习过资金融资和财务管理,相比其他原始农场,她的农场资金链通畅,至今没有遇上资金短缺等问题。返乡创业大学生刘珍文在宁德市首次引进了营养催花技术,村民种植花卉、水果,一亩每年能增收2000多元。

农民“靠天吃饭”的原始生产局面,在大学生返乡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和电商平台进行有益改造之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农业经济的盘活和现代化适应,在大学生返乡创业大军中已经不是奇事。

同时,大学生返乡创业也不再是形单影只,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顾虑已然化为热情,踌躇逐渐退为后话。

返乡创业最大的亮点在于,在乡梓情怀与个人发展中,找到了一个立足点和平衡点。中国人的家国信仰不会改变,中国人的情感共鸣以乡为先,牵挂有多深,誓言就有多重,在乡音无改的黄土垄中,又有什么理由不使大学生和乡亲们结为各自发展最值得信任的伙伴呢?

因此,站在时代创业的风口,大学生应当借此巨风,不仅让自己,也让站在信息社会之外的家乡发展“飞起来”。有句俗语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乡村创业的发展方向其实可以千差万别,依托各大乡村的特色农业、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产品,借助互联网平台宣传与推广,都是返乡创业的有益尝试,对当今饱受多样文化影响的都市人来说,显得朴实又多彩,具有强大吸引力。返乡创业的适销对路、创立品牌也就不再举步维艰。

乡情不泯,根在情在,人虽远离,情丝不改。实业家李嘉诚、霍英东等先生,匡扶家乡建设,饮水思源,关心乡梓。大学生又何尝不能在梦与路的结合上找准抉择契机,抓住关键,实现梦想与乡梓情怀的二者兼得呢?

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我们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准确、全面、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是把握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一把钥匙,对于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伴随着1840年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经历,伴随着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非凡历程,特别是伴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历程。一路走来,我们越走越辉煌、越走越美好、越走越自信。

习近平同志指出:《复兴之路》这个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给人以深刻教育和启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把这一筑梦圆梦历程的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贯通起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许多深刻结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必须始终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必须始终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始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等等。以上这些,既是历史的郑重结论,也是中国人民长期实践的庄严选择,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格外珍惜、倍加爱护、不断发展。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最大公约数

社会越是发展进步,结构就越复杂、利益就越多元、诉求就越多样,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如何在多元多样多变的思想舆论格局中求包容、求共识、求和谐,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破解的难题。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顺应了社会发展新趋势,回应了人民群众对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盼,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最大公约数。

中国梦凝聚了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共识。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梦想,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具有很强的利益包容性、诉求包容性、愿景包容性。正因为如此,中国梦提出以后,很快得到海峡两岸中华儿女、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热烈响应,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奋进的时代最强音。

中国梦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同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成员的梦紧紧连在一起,把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和社会成员各不相同的具体利益紧紧连在一起,织成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网络。实现中国梦,必须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来做凝心聚力的工作。这就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中国梦彰显了劳动最光荣、创造最伟大的崇高理念。人世间的一切美好梦想,只有通过劳动和创造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劳动和创造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劳动和创造才能铸就。实现中国梦,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创造最伟大的理念,崇尚劳动、崇尚创造,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梦促进了民族团结发展进步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紧密团结。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国梦是各民族共同的梦,也是各民族自己的梦。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克服各种困难、战胜风险挑战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实现中国梦需要港澳同胞与内地人民坚持守望相助、携手共进;需要海峡两岸同胞凝聚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的力量;需要广大海外侨胞发挥自己的优势、贡献自己的力量。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中国梦的力量就无比强大。

聚合实现伟大梦想的强大正能量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谋篇布局的决策部署,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红线贯穿其中,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握时代大趋势、适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全过程,在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居于引领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凝结着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都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宏伟奋斗目标展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凝聚强大精神力量;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学习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

把握时代大趋势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前提。当今世界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国仍处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其特征和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代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对党治国理政的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停步。

适应实践新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内生动力。进入21世纪,加强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特别是统筹谋划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布局,成为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为紧迫的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当今时代,综合国力竞争既是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直接较量,更是国家战略思维、战略决策和战略能力的深度角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精会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同时,要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全面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和环境条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顺应人民新期待是实现中国梦的民意基础。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也在不断提升。人们期待各项改革全面推进,期盼经济更有活力、政府更加高效、文化更加繁荣、生活更有保障、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优良、权益得到更好维护。我们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打赢扶贫攻坚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朋友圈拉票伤害的不止是友谊

社交网络工具建立的基础正是以熟人为核心的社会关系,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应当是诚实守信,基于熟人社会而进行的拉票、买票行为,正是对于诚信规则的破坏。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日前,云南某高校学生梳理的“在学校,最让你蓝瘦香菇(网络用语,意为难受想哭)的十件事”中,“革命友谊变成了投票、转发、拉粉丝”名列第七。参加某项比赛、竞选学生干部,当各种各样的拉票出现在微信朋友圈时,人们唏嘘:友情“少了一丝温情,多了一些套路”。

朋友圈变成拉票圈,没有被拉票的朋友不是“真朋友”。没有经历过“投一票”感情轰炸的朋友圈不是完整的朋友圈……类似的感受已经成为多数微信用户的困扰。“朋友圈真的没法再看,不是代购,就是点赞,现在倒好,天天为孩子‘求投票’,神烦!”朋友圈被各种最萌宝贝、最佳员工、最美歌声拉票活动刷屏。有一些投票还需要关注公众号,填写个人信息,一次投票过后还有持续的骚扰。打翻了友谊的小船背后,只剩下营销者赚得盆满钵满。

近年来,朋友圈拉票热日渐兴起。多年不见的好友,也会群发来一个信息,“求投票”。据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在淘宝网上输入“拉票”两字,页面上便显示四五家店铺的链接,价格从0.2元/票到1元/票不等。目前人工票价格基本在0.2元/票到0.4元/票左右,但如果加上额外的“限制”,那么每一票的价格可能会被炒到1元甚至更多。

朋友圈拉票甚至买票,投出来的“最美”“最佳”到底价值含量几何?确实值得思考。很多形形色色的投票,都缺乏权威的评定机构,仅靠个人拉关系、走后门,拿到所谓“最××”最终只能是伤了友谊,损了人品,肥了商家。当微信投票变成一门生意,更是损害了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

社交网络工具建立的基础正是以熟人为核心的社会关系,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应当是诚实守信,基于熟人社会而进行的拉票、买票行为,正是对于诚信规则的破坏。目前,学校评比更是拉票的重灾区,尤其家庭条件相对不佳、家长人脉关系相对不强的孩子更容易输在“拼爹”上,如果任由这种不公平的评比方式泛滥下去,就会从学生时代损害孩子们心中正常的社会正义观。

微信拉票不仅关乎诚信社会的建立,更可能危及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很多商家在借助微信拉票进行公号营销的同时,还在悄悄地搜集用户个人信息,打包转卖或者恶意营销,对于此类行为更应当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借助网管部门的力量,对于涉嫌欺诈、色情、诱导分享、恶意营销以及隐私信息收集的公号进行冻结和相关处理。

江湖事,江湖了;学校事,学校结

朋友圈刷屏的所谓“中关村二小欺凌事件”,有了最新进展。12月13日凌晨,中关村校长杨刚接受了中国教育报的采访,并提供了一份《中关村第二小学关于“学生受伤害事件”的处理进展情况》,对于此事的发生表示深深的自责和歉意。

这是事件发生以来中关村二小的第二次公开正面回应。之前的一份公告,强调事件应该回到校园解决,并提出保留对部分谣言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这份申明为人所诟病之处在于,态度过于强硬,同时回避了事件发生的详细经过,再加上之后媒体的连续跟踪报道,都未能得到校方有效回应,令想要了解真相的围观群众不满意、不解渴。认为校方处置不当者大有人在。

通过这份最新的材料,人们注意到学校方面始终在积极处理,要求涉事学生道歉,协调双方家长之间的纠纷,并通过从班主任到年级组长再到学校的四份报告,证明事件实际上是一起小男生之间相互打闹,没能把握好分寸,最终酿成不愉快的“偶发事件”,不属于“校园欺凌”的定义,因此,家长方面的部分要求,学校实在无法满足。这才最终导致家长把事情发布到网上。

中关村二小前后两次公开回应,都比较强调自己教育者的角色。杨刚校长说:“我们不想去处罚任何一个孩子,教育者要从教育的角度、从孩子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从社会化、成人化的角度去处理问题。在孩子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偶发、突发非正常的事件,学校教育承担的更应该是一个协调者的角色,而不是惩罚者的角色。”

然而从整个事件来看,无论是家长也好,还是公众也罢,都把学校当成了处理纠纷的公权力机构,这个公众定位与学校的自身定位,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就是为什么公众会觉得学校处置不当的原因。

学校本质上是个教育机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方式。对于事件中的三个孩子来说,他们都才仅仅只有10岁,不能过早被贴上标签,尤其是两个被指责的孩子,他们也表示,自己只是觉得好玩。这两个孩子都是可以通过教育,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从而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如果一开始就加大处罚力度,从而使得周围同学和老师对他们的看法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对成长是不利的。

学校还有一个角色是纠纷的“调解者”,不是“裁判所”,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力。从作者和学校公布的基本事实来看,两个孩子中,一个动手丢了垃圾桶,一个在边上起哄。动手的孩子家长已经道歉,但家长的诉求是要起哄的孩子也一并道歉。这个要求,作为调解者和协商者的学校,是无法实现的。

必须认识到的一点是,无论事态怎么发展,三个孩子始终都要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和解与宽恕,而不是建立仇恨,才是学生和家长之间的相处之道。江湖事,江湖了;学校事,学校结。能在学校里就把问题解决,是对三个孩子最好的解决方案。有时候,家长应该听听孩子的意见,这是他们三个人之间的事情,必须由他们自己来处理,盲目把事情抛给网络,交由公众来评判,于事无补。

真相稀缺时 舆情反转请随意

从什么时候开始,“反转”在舆论场上悄然成了一种现象,甚至期许?

头条新闻接二连三地出现了连续剧式的剧情反转,反转似乎成为一种流行。每一次反转又似乎都会迎来一阵欢呼,有的人惊讶于剧情莫测,质疑者却说,“我早就说过这看起来很有问题,果然应验了吧”,一种智力的优越感和莫名其妙的释然溢于言表;而另一些人则感到了沮丧——在那样的舆论场,真相揭盖好比赌局摊牌,事实究竟怎样反而是次要的,人们只关心真相是不是我押中的那一款。

不要高兴得太早,当反转成为一种习惯,甚至一种时代的状态,再聪明的人都会在真相面前一脚踏空。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面前,在当事人选择性披露,甚至选择性造假的现实面前,你猜对了反转并不意味着透视了真相。多数时候,公众的情绪表达只是一个与事实无关的站队游戏。

这正是时代的悲哀之处。反转的流行与习惯的背后,是真相的尴尬缺席和难以触及。坦率说,轰动全国的罗尔事件当中,最大的问题并不是罗尔及其团队隐瞒并歪曲了多少信息,而是在巨大的公共信息饥渴和焦虑面前,连续好几天人们仍不得不以他们披露的信息为重心,那些具备权威性、可信度的信息,虽不是毫无增量,但很显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供给短缺。当此之时,所有的信息生产者和持有者都该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在信息占有和信息传播如此发达的刷屏时代,几个人的长袖善舞,何以把一场悲情大戏轻松导演?当深圳市儿童医院第一时间公示了收费信息,所谓的天价治疗费也就不攻自破了。仔细思考一下,这真的是什么反转吗?在我看来,这是在逐步逼进真相,“反转”的提法过于轻浮了。

当真相变得稀缺,舆情势必争先恐后、喧宾夺主。吃瓜群众“面朝八卦、春暖花开”成了最廉价的娱乐,而一旦严肃事实泛娱乐化,往往意味着真相尚未分娩却已离席退场,舆论的狂欢表面热闹,内里只有寂寞与萧条。

在许多反转闹剧里,谣言借舆论浑水摸鱼。有的人在网上曝假料,像墨鱼喷洒墨汁,形成污染后怕被以造谣追责,又悄悄删去痕迹。可造谣的影响业已形成,这样的浑水摸鱼是一种烟雾弹,意在诱使对真相的探查偏离方向。与此同时,舆论偏听偏信,在次要问题上纠缠不休,愈加使得对真相的追击偏离靶心。

罗尔事件后,有的人不顾是非,从表面仁义的立场出发,指责质疑者“用言论虐杀求救者”。试问,言论能“虐杀”什么?唯一能让求救者豁免于质疑的就是完全的诚信,而不是“我惨我有理”。女记者跳楼自杀事件后,有人正襟危坐捍卫恋爱自由,完全无视远比恋爱自由更重要的人性善恶与生死抉择。都21世纪了,恋爱自由还需要捍卫吗?不贴切的片言,减损了对真相追问的锐度和精度。

许多“反转”事件根本就是伪反转,有的网民和网络小编在毫无说服力的假言面前投降,在任何公共事件发生之时抢扮“先知”,说什么“坐等反转”云云,这是真相稀缺年代的犬儒心态。什么都不信和什么都信一样可怕,都是对独立思考的缴械投降。它的流行表明,当假言巧借舆论开始僭夺真相,大众在低水平舆论场乘坐旋转木马,而真相远在千里之外。

真相稀缺时,舆情“反转”请随意。

相约自杀,被疏忽的潘多拉魔盒

如此年轻而庞大的群体怀疑生命意义,表明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已经出现了重大疏漏。

社交媒体上出现“相约自杀”的社群,其总数和规模如果予以公布,一定会让并不关心此类话题的大多数人感到震惊。记者在网上搜索关键词“自杀QQ群”,能找到相关结果约216万个。而记者卧底“自杀群”的媒体报道,也在最近被广泛传播。在社交媒体上相约自杀,这一现象正在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新问题。

对于目前存在的相约自杀的QQ群,有专家表示应该予以关闭。专家的理由很现实,即类似QQ群这样的虚拟社群,会强化人的自杀倾向,促进有自杀倾向的人将想法付诸行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相约自杀QQ群的功能,在于一种“社会动员”。通过分享自杀的原因、顾虑、方法等信息,促使整个社群形成一种迷恋死亡、迈向死亡的氛围。

从整个社会来说,这当然是一种“负能量”。负能量的不断累积、扩散,是不利于社会进程向前推进的。不过,要阻碍具有自杀倾向的人放弃自杀念头,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了解乃至进入相约自杀社群的世界。只有进入他们的世界,进入他们的逻辑,才能理清脉络,才能作出决策。

自杀是一个汇聚了庞大学科力量介入的现象,从心理学到人类学,再到医学、生物学,每一个学科都对自杀给出详细的阐释。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具有强烈自杀倾向的人,一般都在生活中丧失了生命意义的感知力,认为自己得不到社会、他人的理解,也无法对社会和他人产生正面价值。于是,自杀变成了一种最便捷的解脱方式。

人的一生多有起伏,身体心理的打击,人际关系的剧变,这些都可能让我们或逐渐或突然陷入“人生无意义”的心理状态。只不过,有些人很快可以通过自我调整和求助外界,走出生命的低潮期。有些人则长期郁郁寡欢,心理状态呈现出“L”型。这些徘徊在生命低潮期的人,通过社交媒体形成了社群。他们的经历被分享,他们的自杀经验被共享。相约自杀,某种程度上是他们重新获得“社会认同”的一个过程,只不过认同的最终结果是生命的消亡。

几乎没有自杀者是百分之百决定要自杀的,绝大部分自杀者都处于极度的犹豫和矛盾中。即便是那些付诸行动的坚定的自杀者,也常常在活着与死的过渡时期后悔。目前,教育界对于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研究还算不上热门,但青少年的自杀问题已经并且将越来越成为社会的重要问题。如此年轻而庞大的群体怀疑生命意义,表明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已经出现了重大疏漏。

普通的中国家庭和学校,几乎都没有专门针对“生命和死亡”的教育。将生命与死亡单独辟出,告诉孩子们应该如何理解生命的起源、存在与消亡。让孩子们在不带成人设计的思维中探讨生命与死亡,这将有助于新生代更加立体地看待死亡。二战之前的很多欧洲贵族家庭,会要求十几岁的少年写下自己的墓志铭。这在中国人看来也许“不吉利”,实际上却是一种珍惜生命的教育。在此后的一生中,这些年轻人将牢记墓志铭中对自己一生的期待。在生命的高光时刻,他们会保持谦逊;在濒临死亡的低谷时期,他们会奋力搏击。

当然,笔者并不是要推广年轻人撰写墓志铭的做法,而仅仅是要指出,目前我们主流的教育观念,对于生命和死亡教育的重视度严重不足,无法应对年轻一代出现的新问题。只是关闭相约自杀的QQ群,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潘多拉的魔盒已经被打开,如何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引入相应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才是根本之举。

校园欺凌屡发 治治救济匮乏

难户为啥会困难?一个重要原因是救济资源太少。谁能不遇上点事儿?我们应对工具很多,贫困者却往往啥也够不着,如同陷入流沙,竭力挣扎也无济于事。扶贫,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使救济网络延伸到贫困者身边,让他们伸手能够着。

身陷校园欺凌中的孩子,何尝不是如此呢?救济资源匮乏,是欺凌经常性发生甚至由小酿大的关键原因。

说一件往事吧。上世纪90年代初,我和一位好朋友好不容易从乡里初中考到县里的重点高中。兴奋感还没退,他竟然退学了。原是因为一件小事,他被几个高年级的打了一顿。延续初中时候的习惯,他去政教处找老师求助。这位老师找到打人的几位,柔声商量:打人,不大好嘛……结果到了晚上,他又结结实实挨了一顿狠的。临走人家放话,还敢告状,过两天再来打!他陷入到巨大的恐惧中,挨了两天,决定不上了。

这事可以看出,救济匮乏对受害者的戕害。直到今天,我还能想起他那双恓惶无助的眼睛。

看了新闻,有人在朋友圈说:我得教会孩子自己反抗!这实质是希望孩子自力救济。然而,暴力往往发生在自力救济无力的情况下。施暴者往往都有组织化的特征,有挑头的,有帮拳的,有起哄架秧子的;被欺负者则往往是弱小的、孤单的,自力救济无效不说,可能会换来更惨痛的打击。

再说一件往事:高中时,某宿舍男生突然集体来邀请我同桌,哀求说:你搬我们宿舍住吧,我们就不挨打了。我同桌虽然黑点儿,但也不是张飞李逵一般的莽丈夫,想象不出自己有此能力,对方解释:你是某某乡的,近来打人之辈尽出于贵乡,你来,起码有几分乡情在,或可抵挡一二哩!黑色幽默般的解决方案背后,依然折射出救济匮乏之困。同桌苦笑着拒绝了。没用,没准自己也搭进去。

那么,谁该提供救济呢?学校啊。自力救济乏力,家庭救济滞后,法律救济得“过线”,日常救济责任就在学校!一位终日在暴力阴影下流泪的学生,背后往往有一个不尽责的学校。阻断暴力带来的快感激励,预防、拆散暴力共同体,让同学受到人身安全威胁时能有个说理的地方,这不是高要求,这是基本配置啊。还记得小时候玩过的老鹰抓小鸡游戏吗?当母鸡不护雏,你还当啥母鸡呢!

又现虐童,让真相抚平质疑

22日,有幼儿家长反映,北京朝阳区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分园)的幼儿遭遇老师扎针、喂不明白色药片。据朝阳区政府新闻发言人介绍,朝阳警方接到报警后立即成立专案组,依法开展调查取证工作。目前警方正在工作中。“朝阳区政府禁止任何形式的伤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发生,针对家长反映的问题,一经查实,绝不姑息。”

“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在虐童事件旋踵而至的现实语境中,从携程亲子园事件到红黄蓝幼儿园(新天地分园)被指虐童……无不激起公众强烈愤慨,各种“劲爆”消息井喷而出,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令人莫衷一是。

越是信息芜杂,越要节制愤怒,避免盲从与冲动;越是群情激愤,越需恪守理性,在众声喧哗时叩问真相。从朝阳警方回应教室内监控视频已被警方调走,到朝阳警方介入事件调查,再到教育部已部署幼儿园办园行为专项督查,信号层层传递,指向真相,问责就在路上。

“一经查实,绝不姑息”“对一切损害幼儿身心健康行为的幼儿园和教职工必须严肃查处,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必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朝阳区政府和教育部就事件相继表态,以快速反应呼应民意,以峻厉语言表达立场,以坚决行动履行职责,值得肯定。

虐童事件此起彼未伏,不仅让家长伤心、痛心和揪心,也让全社会义愤填膺。处理虐童事件,正需要相关部门不捂盖子,不留面子,不做样子。对于公众而言,也需要多一些耐心和克制,注意分辨信息真假,不信谣不传谣更不造谣。

“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习近平总书记曾如此强调。美好的生活属于儿童,给孩子什么样的现在,他们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没什么比孩子的健康成长更重要,从依法处理虐童事件出发,让幼有所育真正落到实处。

咆哮体”考试通知缘何走红

各位考生一定不要迟到、一定不要迟到、一定不要迟到!!!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定不要跑错地点!一定不要跑错地点!一定不要跑错地点!!!”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的一则《特别提醒》走红朋友圈,这种“咆哮体”的考试通知让网友们感叹“为考生们操碎了心”“严肃中又带点萌”。(11月23日中安在线)

考试之前发通知,本是平常之事,但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的通知能够走红网络,引起围观,显然跟重要事情说三遍的“咆哮体”有关。其实,用“咆哮体”发布特别提醒只是个引子,真正让人关注的是考试通知背后的故事。毕竟,“咆哮体”不少见,马景涛表情包也早已被“玩坏”,正如网友们评论所说,是“这一暖心又略带点萌的举动”让人印象深刻。

“咆哮体”考试通知走红,可以看作是人们对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用心”的认可。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并没有对此举本身做任何刻意宣传,只是不经意间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了如考生父母般关心的“苦口婆心”。“咆哮”但不夸张,创新又有效果,引起了广大经历过激烈考试拼杀的“过来人”纷纷点赞。

这一“特别通知”也让人们传统印象中严肃焦灼的考试氛围得到了有效缓解和释然。十年寒窗,苦读求成才,对于莘莘学子来说,考试提醒年年有,如此“欢乐”却不多,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的这种尝新确实弥足珍贵。教育考试主体部门换位思考,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言语习惯出发,抓住服务对象的关注点,把看似“义务”的提醒变成主动关心,也是理念创新与转变的具体体现。

同时,“咆哮体”考试提醒为解决“屡提不醒,屡禁不止”提供了示范样板。从事过管理或宣传具体工作的人都知道,传统的提醒或禁止的表达方式,长时间重复作用下,其效果不仅会被不断稀释,对作用对象来说,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甚至会导致相反的抵触情绪和行为。随着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人们接触信息的“嗅觉和味觉”也更加“刁钻”。宣传或管理部门要想使教育、提醒、警示效果更明显,就必须尊重信息传播与时俱进的基本规律,必须抓住受众接受信息的心理,提升人们的“胃口”,才能事半功倍。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咆哮体”考试提醒的横空出世,无疑为同行们打开了“另一扇窗”。

习近平:新时代的领路人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习近平站在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的讲台前作中共十九大报告,历时近3个半小时。

这是多年来中共党代会最重大的政治报告,达3.2万字。习近平用洪亮的声音一气呵成,赢得全场70余次掌声。

他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这份报告被译成10种外语,并专门请来外籍专家为译文把关。专家们几乎都用“强有力”这个词语来描述习近平的报告。俄罗斯专家奥莉加·米古诺娃说:“我第一眼就被它吸引住,从早上8点看到半夜,忘记了吃午饭和晚饭。”

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库恩在听了报告后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习近平把中国带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25日,在中共十九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再次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体现了中共全党的意愿。国内外媒体把他描述为一个使中国由富变强的领袖。1949年,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从“三座大山”的压迫下站了起来。1978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中国人民走上了由穷变富的征程。

2017年10月25日,刚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在人民大会堂同采访十九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这是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2017年10月25日下午,习近平等领导同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特邀代表和列席人员。

开始第二个5年任期的习近平带领他的执政团队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中共十九大到二十大的5年,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开篇。“我们一定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中国共产党“要永葆蓬勃朝气,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

一、开创性的领导人

5年前,在新闻中有“社交媒体时代的首位中共掌舵人”之称的习近平首次同记者见面。英国《金融时报》网站的记者报道:“习近平入场了。在十几分钟内,即将在未来10年领导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他透露了他的议程。简单地说,就是让中国重新变得伟大,解决人民的不满,根除腐败。习近平使用了容易被非党员理解的简单语言。”

波士顿大学中国政治专家约瑟夫·菲尤史密斯说:“他似乎的确拥有迅速开始行动并创新的个性和政治能力。”但更多媒体表示还要“等等看”。而5年来,全世界都看到了习近平是如何来真格的。

“历史性变革”这个词如今被用来形容1800多天里发生的变化。另一句概括性的话是“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出台360个重大改革方案、1500多项改革措施,基本确立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

掀起“反腐风暴”,拿下440名省军级以上党员干部和其他中管干部,处分150多万人,追回外逃人员3400多人;

全面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8900多万名党员队伍变得更加纯洁、更强有力;

改革国防,重塑军队,200万中国武装力量从思想作风、组织架构到武器装备焕然一新;

中国经济在2013年至2016年年均增长7.2%,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的2.5%,继续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第一引擎;

贫困人口减少6000多万,相当于欧洲一个大国的人口;

人民收入增幅超GDP增幅,公众感到生活在中国更安全、更舒适;

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善中国人口结构;

大幅投资科技,空间实验室、深潜器、射电望远镜、量子卫星、大飞机、超级计算机等并行赶超,引发国人自豪感;

发起史上最大规模污染治理之战,建立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力推动生态环境督察,大批官员因环保不力受处分;

实现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挫败香港少数人非法“占中”企图;

实现钓鱼岛领海日常巡航,推进南海岛礁建设,“南海仲裁”成为一张废纸;

动用海陆空力量,成功完成多次海外“大撤侨”;

人民币“入篮”,国际化步伐显著加快;

同俄美等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带动发展中国家新兴力量崛起,推动全球治理;

“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联合国文件,中国加入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

……

做成这些事情的复杂难度可想而知。5年前,习近平刚亮相时,除了他亲和、自信、从容的谈吐之外,外媒更关注的就是他面临的经济增长放缓、腐败、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党的威信降低等各方面的挑战和危机。

习近平一往无前的决心和担当起了关键作用。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那些意志坚定而极具个性的话语直抵人心:“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献身的时候,我们都要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我们都做不到,让谁去做?”

以上变化仅仅是习近平第一个5年任期中出现的。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激动人心的事情?这正是全世界对中共十九大高度关注的原因。

习近平的最新施政纲领让人耳目一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再奋斗“两个15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表明,习近平将带领中国提前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并提出更高现代化目标。之前的中共党代会曾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将创造人类历史上第一个10亿以上人口共同迈入现代化的奇迹。中国将历史性地摆脱绝对贫困并走向共同富裕,经济总量将成为世界第一,是生机勃勃的世界第一大市场。这样的新时代让人憧憬,乃是中华民族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旦夕所盼。

二、伟大斗争中形成的党的核心

5年前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时,习近平面临的首要政治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党中央,坚持中共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需要解决党内尖锐而严峻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其中,腐败是最大挑战。在习近平看来,“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新时代的任何目标都无从谈起。

2012年12月初打响反腐“第一枪”,查处当选十八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还未满月的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到后来几乎每月都有中管干部被查处,最多时“一月打七虎”,习近平施出的铁腕在中共96年历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各国也极为罕见。

尽管如此,2014年7月底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周永康被宣布因涉嫌“严重违纪”被立案审查,仍出人意料。之前很多中国人不相信中共能调查中央政治局常委级别的前任高层领导人。国际社会也不认为,上任不久的新官会有足够能力与胆魄“擒获”这样级别的“大老虎”。

5年来,一批曾被认为是“铁帽子王”的人物被反腐利剑挑落,除了周永康,还有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孙政才、令计划。被查处的十八届中共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达43人,中央纪委委员9人。

有人质疑中共反腐是“纸牌屋”。习近平说:“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还有人称反腐影响经济发展。习近平说:“我看天塌不下来。”

仅从如此激烈的反腐之战看,习近平的“接力跑”不是平平稳稳的,而是面对“斗争”。这个词,他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用了23次,大大超出以往频次。

2015年的“胶着状态”,到2016年的“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如今中共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在海外,在逃人员纷纷陷入过街老鼠般的困境;在国内,数以万计党员干部主动向组织交代自己的问题。

面对一些人“该松口气、歇歇脚”的建议,习近平坚决表示不能“初见成效就见好就收”,要求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网民画了一幅漫画:习近平骑在“大老虎”背上,挥拳痛击这只猛兽。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已从中共十八大前的75%攀升至2016年的92.9%。

习近平在人民中建立起威信,并不仅靠“打虎”“灭蝇”的成绩。

2013年初,他看到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材料,随即作出批示,要求“浪费之风务必狠刹”,并强调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经过5年持续努力,中共刹住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

中央纪委副书记杨晓渡说:“人民群众原来说一年公款吃喝要吃掉两千亿,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治住它。就这么一个‘八项规定’出来,应该说这个问题基本上解决了。”可以说“‘八项规定’改变中国”。

习近平说:“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这番话正是他心路历程的反映。

浴火重生。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再到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扩展。

纪律处分条例和廉洁自律准则一体修订,划出纪律“底线”也标明道德“高线”。热衷于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的人开始失势。5年来,仅副处级以上“裸官”就清理5000多名。依据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调整县处级以上干部2.2万多人。

2016年的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了习近平作为中国共产党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的地位。舆论称,中共这样一个大党治理一个大国,在前进道路上面临那么多艰难险阻,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就难以形成全党意志统一,难以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就干不成任何事情,更不可能创造人间奇迹、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习近平的大无畏战斗精神来自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笃信。他的一位同事曾写道,习近平的讲话“充满着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

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的习近平主动向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讲起陈望道专心翻译《共产党宣言》,竟将墨汁误当红糖吃掉而浑然不觉的典故,并引述他的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他也从父母身上汲取力量。父亲习仲勋和母亲齐心都很早参加革命。他曾在给父亲的信中写道,即使身处逆境,“爸爸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仍坚定不移,相信我们的党是伟大的、正确的、光荣的。您的言行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他在回忆五六岁时随母亲买《岳飞传》《岳母刺字》等小人书的故事时说:“‘精忠报国’4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习近平年轻时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他在20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三、为人民谋幸福的勤务员

中共十九大报告9名外籍翻译之一、老挝专家拉姆恩·乔维吉对习近平的亲民印象深刻:“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中国领导人。他不是只在办公室,而是深入到人民中间。他非常平易近人,衣着、说话、笑容等都很接地气,我看到在雨天和烈日下,他不用别人撑伞。在我看来,他是个非常亲切的人。”法国专家福佩吉说:“据我观察,老百姓很喜欢习近平,因为是他带来了改变。”

过去5年,常常见到的一幕是,这位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会直接出现在平民百姓中间,引起一片欢呼和手机镜头咔嚓声。

在北京街头的中式快餐店,他端着盘子,排队买饭,和百姓一起用餐;春节来临,他自办年货,回到插过队的农村看望老乡;他淋着雨同工人交谈,到农民家看谷仓、床铺、灶房、猪圈;他记挂老人,去敬老院不忘查看每日食谱;他关心学生,告诉他们“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地震灾区考察时,他走进帐篷了解安置居民生活,夜深了就在简陋的活动板房中住宿。

关于我们 | 汇款方式 | 考试培训 | 辅导资料 | 行测信息 | 申论信息 | 面试信息 |南方公务员博客 | 网站地图 | sitemap
   

国家公务员考试 | 广东公务员考试 | 广州公务考试 | 深圳公务员考试 | 广东选调生及公遴选 | 事业单位招考

南方公务培训中心总部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路576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西校区实训楼516

联系电话: 020-85217183、18922251193

Copyright © 2007-2024 南方公务考试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020522号

       
  • 电话咨询

  • 020-85217183
  • 020-85213838
  • QQ交流群

  • 310206975
  • 255955650